《庄子》外篇·马蹄(二)

更新时间:2025-03-21阅读量:72

  原文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①,其视颠颠②。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及至圣人,蹩躠③为仁,踶跂④ 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⑤ 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⑥ 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注释

  ①填填:悠闲稳重的样子。

  ②颠颠:质朴纯真的样子。

  ③蹩躠(bié xiè):跛者走路的样子,引申为费劲的样子。

  ④踶跂(zhì qǐ):用心的样子。

  ⑤澶(chán)漫:放纵安逸。

  ⑥纯朴:原始的木料。

  老马释途

  庄子描述了一幅他认为美好的画面,来证明自己的思想,似乎是人性本善的逻辑。“同乎无知,其德不离。”人人都没有聪明智慧,人的本性可以保留。“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大家都没有私欲,也就是朴素,这才是人之本性。 问题是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庄子并没有讲,更多的是美好的愿望。 庄子所在的年代世道纷乱,并不太平,所以这种描述是大家所喜欢和向往的。

  问题是没有验证,更多的是自己认为,并以此来证明所有有为都是多余的,只有无所作为才是大道。问题是从我们自己的体验来看,似乎这更多的是想象。一个没有私欲的人应该也很难有其他,包括善,而这恰恰是庄子没有面对的,也可能是只有这样的圣人才是能参透的。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这是所谓的那些圣人的问题。让大家归顺自然、无为,实际上和让大家全力以赴一样困难,这本身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有经过修炼方可获得,也就决定了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为痛苦之事了。顺应人性,一起向善应是我们的选择,只是怎么做呢?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