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阳子居① 见老聃,曰: “有人于此,向疾强梁②,物彻疏明③,学道不勌④。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 “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⑤,劳形怵心⑥者也。且也虎豹之文⑦ 来田,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⑧。如是者, 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注释
①阳子居:旧注指杨朱,战国时代倡导为我主义的哲学家。
②向疾:像回声那样迅疾敏捷。向,通作“响”,回声。强梁:强干果决。这一 句是说遇事果决,行动极快。
③彻:洞彻。疏明:通达明敏。
④勌(juàn):“倦”字的异体。
⑤胥(xǔ):通作“谓”,智慧,这里指具有一定才智的小官吏。易:改,这里指供职办事。系:系累。
⑥怵(chù)心:心里感到恐惧、害怕。
⑦文:纹,这里指具有纹饰的皮毛。
⑧猨狙(yuán jū):猕猴。便:便捷。斄(lí):狐狸。藉:用绳索拘系。
老马释途
阳子居与老子的一段对话,成为《应帝王》的一个章节,对道家的思想与治国理念进一步明确。
在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追求无为、出世似乎也有道理,并且成为很多功成名就的人的修炼目标与追求的结果,所以好像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圣明的君主治国,功成名就又好像没有干过什么,教化万物与百姓好像也没有做什么。总而言之,无为是最好的大治。 “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 而游于无有者也。”功德无量,万物各得其所,自己又高不可测,生活在虚空之中,也就是得道状态,超然世外,这就是贤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标准。
群龙无首,实际上处处是首,无为而虚空往往实则是大为后的结果。 有为才能无为,无为也是有为。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应该选择有为的过程,才能到终点和老庄的无为会面。也不知这是否是老庄的本意,还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一步到位的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