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②既没,文不在兹③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④不得与⑤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⑥?”
注释
①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②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③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④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⑤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⑥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老马释途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王去世以后,周代的礼乐制度却在我这里了。夫子一直非常尊崇周礼,认为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认为过去是好的,保守主义就此形成了。
保守主义的好处是稳步推进,突变一般会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因为正常的生物规律才是符合逻辑的,但难以避免的就是创新与变革的缺乏。
变革一般是令人激动的,而它的破坏性同样是巨大的。稳定有序与渐变一般是正常状况。一个组织的良好成长应该是持续不断地渐变,墨守成规一般会带来巨大的波动,这也是我们常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