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老马释途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遵守礼仪制度呢?也就是讲,没有仁德,谈不上礼仪。“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如何能够正确运用乐舞呢?仁德在孔子谈的秩序与规则中应该是至高标准。
所有的规范与教化围绕着如何让人们仁德展开,仁德成为关键主题,而大家对仁德的理解又见仁见智。孔子对人性如此信任,也是“人之初,性本善” 思想的典型体现。虽然人性会有恶,但那是表面的,通过教化是可以改善,并且找出善的本质的。
纵观封建王朝,能够称得上仁德的君王并没有几个,但是儒家思想形成的统治秩序确实用处巨大。
儒家思想中对人性的过高估计的观点,恰好成为驱动、限制人们的行为的秩序,能够维护国君的统治权威应该是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大行其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