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11)

更新时间:2024-11-30阅读量:208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他,指儿子。

  ②行: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此为约数,指多年,长期。

  ④道:正道,指父亲的教导中合理的部分。

  老马释途

  这里制定了何为孝的标准,应该讲简单可行。“父在,观其志”,如果父亲在世,看他有无志向。“父没,观其行”,父亲不在了,看他的行为。父亲在,一个人永远是孩子;父亲不在了,一个人才真正成人了。

  如果父亲不在已有多年,他都能坚持父亲教导的那些正确道理,就可以讲达到了孝的标准了。现实中往往存在“父母健在,关心不够;父母离世,大操大办”的现象。这应该是孔子没有讲到的,这种孝,显然是假冒的。

  人伦纲常就在这几句话中确定下来了,只有有孝才会有德,也基本上成为社会的秩序。这样,家庭、血缘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纽带,家天下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在历史长河中,父子之间乱其伦理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帝王之家。由此,我们发现在足够大的利益面前,伦常会受到严峻的考验,违反人伦的事也可能出现,不知道儒家如何解释此种现象。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