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④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⑥。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⑦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
①宋牼(kē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详。
③构兵:交战。
④说(shuì):劝说。
⑤遇:说而相合。
⑥指:同“旨”,大概,大意。
⑦号:提法。
马瑞光曰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秦与楚打仗,宋牼准备去说服他们罢兵,并且很有信心:“两个国君肯定有一位会被我说服”,目的自然可以达到。
孟子问他用什么去劝说两位君王,宋牼说:“我将言其不利也”,也就是讲他将晓之以利害关系,告诉他们打仗的坏处,如此,二位君王趋利避害,自然会停战了。
孟子认为不妥,应该用仁义,不应该用利益去驱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不管是君臣、父子还是兄弟,如果大家以利益来维系关系,最终双方关系一定会出问题。“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果大家心怀仁义来相处,天下必将归附。
问题来了:每个人对仁义的理解是否可以统一?利益相对比较简单,关系比较好界定,所以也有一种讲法,最简单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感情、义气则复杂得多,大家的认识也有差异,用感情、义气来协调关系就要困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