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①,以承祭祀。洋洋乎 ! 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②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③如此夫 !”
注释
①齐(zhāi):同“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
②“神之格思”句: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ěn):况且。射(yì):多音字,厌,指厌怠不敬。
③掩:掩盖。
马瑞光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中庸是普遍规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虽未见真容,但它一直在我们旁边,“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中和”之道。
孔子进一步强调“中庸”是基本规律,是道,无处不在,以此来说服与提醒大家应该遵守这个规律。
我们发现,往往越是强化什么,越是缺什么,恰到好处才更有力量。讲来讲去,讲的往往不是事物的本质,顺其自然才是。
这样的结论往往是直接得出的,没有详细逻辑的论证,更无所谓的推理过程,更多的靠大家的悟性,也就难免成圣人之学了。继续引用了《诗经》中的语言来说明中庸无处不在,似乎古代的或以前的表述天然是依据。
就像一个企业一样,没有增长将会被淘汰,但增长过快也会面临巨大风险,恰当增长才是最优解。关键的问题是:何为恰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又似乎统一了。各得其所,又均无所得,只能用一句“从实际出发”来说才恰如其分。而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争议及不同解释也就在所难免了。修心很好,转化为行动,往往很难把握。
反省自己的名利心,只要坦荡便是好事,思考别人的名利心,恰如其分,也就易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