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①,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②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注释
①贵戚之卿:指与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
②正:诚。
马瑞光曰
这一小段《礼记》谈的是称谓。
身份不同,出身不同,立场自然不同,行事也将不同。如此来说,看的更多的是立场,而非对错,而立场往往又由利益与价值观决定。大家都是普通人,干的都是普通事,实际上这样再正常不过了。
“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有与王室是一脉的同姓公卿,也有与王室不是一脉的异姓公卿,都是支持王上的,但是具体操作上有根本不同。这些公卿都是贵族,但因为有不同的出身,立场自然不同。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假设君上犯了比较大的错误,同姓公卿就会提意见,但如果反复上谏而君上不听取,同姓公卿可能就会另立新君。同姓王室既是坚决的拥皇派,也是最有可能推翻在位者的力量。这实际上比较符合逻辑,最支持自己的可能就是反对自己的,是最有威胁的。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果是异姓公卿,君上有错会上谏,如果反复上谏君上听不进去,就自行离开,另辅新君,没有必要一棵树上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