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① ;《乐》之失,奢;《易》之失,贼② ;《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注释
①诬:欺骗,即言过其实。
②贼:伤害。
马瑞光曰
《经解》是对几本书的解释,因为以礼为主,所以放到了《礼记》当中,分别解释的都是影响深远的“经”,包括《诗经》《尚书》《乐经》《易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讲的是一国民风如果温柔敦厚,这就是《诗经》教化的结果。接下来继续分析道: “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尚书》可以让政见通达,洞悉历史;《乐经》可以让人性情良好,见识广博;《易经》让人的心神纯洁;《礼记》让人们恭俭朴素、庄重规范;《春秋左氏传》让人们学会排比叙事。如此对几部著作的价值进行了简单描述。
接下来分析这几本经书如果被过分强调,会带来什么不好的结果。凡事恰当为妙吧。“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如果过度强调《诗经》就会愚昧;过度强调《尚书》就可能固执;过度强调《乐经》就会奢侈无度;过度强调《易经》会带来伤害;过度强调《礼记》就会产生失误,过度强调《左传》就可能产生妄议。
最后总结几部经书正确学习的好处:深得《诗经》的教化,可以温柔敦厚不愚昧;深得《尚书》的教化,可以通达有远见,并且不偏不信;深得《乐经》的教化,可以见识广博,性情良好,并且不会奢侈;如果得到《易经》真谛,可以神情纯净,不伤正道;深得《礼记》教化,可以恭敬且庄重而不繁缛细琐:得益于《春秋左氏传》的教化,可以连缀文辞、排比史实而不混乱。如此也就非常明确这些经书的功能与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