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缩三十年,日本却未衰落。这个曾被外界贴上“失落”标签的国家,却养出了世界上最坚韧的一批企业:有人在坪效塌缩中逆势扩张,有人在顾客理性中重建信任,有人在无增长的土壤里深耕百年。
2025年5月11日-17日,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发起为期七天的“战略陪跑·日本研学”。由集团创始人马瑞光博士亲自带队,阿拉丁品牌联合创始人李巍、集团副总裁张瑞全程陪跑,携手多位来自全国的连锁企业创始人与高管,深入日本通缩经济的现场,解码7&I便利店、唐吉诃德、COCO壱番屋、琦玉超市マミマート、くら寿司、茑屋书店等名企的“抗周期基因”。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访,而是一场高度结构化的认知穿越。5场闭门讲授、4家现场参访,在行走中拆解运营逻辑,在对话中重构连锁结构,在交流中找到周期解法。
01.五个企业样本一份来自存量时代的现实清单
在参访的五家日本本土企业中,没有一个在追逐“规模奇迹”。相反,它们的成功恰恰建立在“低增速、长周期、重结构”的现实下。它们不是快公司,而是稳系统;不是爆款企业,而是结构解法。
1. 唐吉诃德:从混乱中提炼动销机制
唐吉诃德涉谷本店,是一场“零售错觉体验”:动线杂乱、堆货密集、灯光嘈杂。但越往深处走,越能看出背后的精准策略:极致SKU密度、门店经理自主权、动态选品、尾货快返、心理动线设计……这一切并非“放弃标准”,而是“高度掌握非标”。
中国零售正在过度美学化,追求场景统一、布局整齐,却忽视了顾客根本的“探索欲”。唐吉诃德的“零售反叛”:不是让人舒服购物,而是激发人主动挖宝。
我们以为是杂乱,其实是机制的再创造。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深度の研学|解析参访唐吉诃德的“零售反叛”,为何能年销千亿?)
2. くら寿司:用扭蛋游戏设计顾客情绪节奏
在くら寿司的门店里,“吃饭”不是目的,而是一场情绪设计。每投入五个盘子便触发一次扭蛋抽奖,顾客笑着加单、笑着延时、笑着复购。一套可视化、自动化、交互式系统,表面是“好玩”,实则是精准“顾客节奏重构”。
这不是“餐饮体验”的升级,而是整个“复购结构”的系统进化。
数字系统、硬件设备、游戏心理,合成一个“复购闭环”。
这家全球677家门店的连锁品牌,用扭蛋教会我们:情绪,才是存量时代的流量入口。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深度の研学|从全球门店近700家的くら寿司,看连锁新势力的精神内核与模式演进)
3. マミマート:445年活着的秘诀,是街坊的信任
这家生鲜超市,成立于1580年。2025年,由第17代传人岩崎裕文先生亲自接待研学团。他说:“我们从来不靠广告,而是靠一顿饭赢顾客。”
マミマート不追资本、不卷补贴、不拼坪效,但每一位老顾客都对它有情感连接。地震时,它是避难所;平时,它是亲子共育空间。它不用系统绑定顾客,而是用信任自带粘性。
当下中国连锁习惯了“以资本换规模”,马瑞光博士在门店复盘时问:“但我们有多少门店,是顾客主动想来的?”
マミマート的回答是:长期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做到了社区与企业共生。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深度の研学|445年、17代传承,他们凭什么把一家生鲜超市做成了百年品牌?)
4. COCO壱番屋:一碗咖喱饭的慢哲学
从9个座位的小夫妻店,到1400家全球门店,宗次德二先生用45年讲述了一个字——慢。
每天读1000封投诉信,每年只开10%增长的新店,400位员工被扶持为门店主。他说:“顾客不是利润单位,而是幸福指标。”
这位“扫地社长”,把连锁当做人心工程。他不谈估值,不争速度,只在乎顾客是否愿意回来、员工是否愿意留下。
他用一句话打动所有参学者:“不要计算顾客带来多少利润,要计算你能给他们多少幸福。”
我们从他身上看到:连锁不是管理的胜利,而是信任的复制。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日本研学|从7个座位到全球1400+门店,COCO壱番屋创始人宗次德二揭秘千店连锁心法)
5. 茑屋书店:不卖书,却成了最赚钱的书店
涩谷与关山两家茑屋书店,仿佛生活方式的剧场。在这里,书是引子,空间是产品,体验是商品。按小时计费的共享空间、艺术展览、咖啡社交、亲子活动……它的盈利结构早已从“销售”走向“停留经济”。
这是“空间IP”的范本,是生活即场景的终极化身。
它告诉我们:连锁的尽头,不是开更多的店,而是让顾客愿意留下来。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深度の研学|书店不卖书,茑屋如何成为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书店?)
02.四大战略智慧解析穿越周期“活下来的逻辑”
除了企业样本,此次研学最具深度的部分,来自四位日本本土商业思想者的现场分享。他们不是在传授经验,而是在提出问题;他们不强调成功之道,而揭示活下来的逻辑。
▍片山裕介:企业家,必须拥有觉察力
“今天的中国,就是三十年前的日本。”他开场就指出了宏观映射。
但他并没有停留在类比,而是追问企业家的觉察能力——你看到的是表象数据,还是背后的结构裂缝?你在复制成功经验时,是学了套路,还是学了判断?
他说:“觉察力,不是靠努力得来的,而是靠兴趣、场景、碰撞、跨界得来的。”
这是一堂周期觉察课,更是一堂战略定位课。他指出:未来不是行业分高低,而是结构适配力决定命运。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日本研学—7&I执行董事揭秘7-11从“濒临破产到全球第一”的经营哲学)
▍宗次德二:慢,是一种系统
宗次德二不讲“战略”,但他的一言一行,全是系统。
他用45年教我们什么是可持续增长、什么是门店人才梯队、什么是信任结构。他说:“不怕顾客骂你,怕的是他不说话就走了。”他用1000封投诉信做产品优化,用扫地这件小事维系员工节奏。
他在讲:企业家,不是营销的专家,而是稳定情绪的设计者。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日本研学|从7个座位到全球1400+门店,COCO壱番屋创始人宗次德二揭秘千店连锁心法)
▍岩崎裕文:组织,不是执行器,是问题解决单元
这位445年企业的第17代社长说:“店铺不能只看营业额,还要看有没有顾客笑着买单。”
他强调门店的自主权,重视区域差异化经营,拒绝模板复制。他的策略是:不求一夜爆红,只求十年不衰。
一句话贯穿他整场讲演:效率不是压榨员工,而是让协同成为系统性的日常。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深度の研学|445年、17代传承,他们凭什么把一家生鲜超市做成了百年品牌?)
▍峯村健司:全球化,第一步是文化理解
作为《每日新闻》主笔,他不是企业家,但是观察家。
他告诉我们,中国品牌如果想走向全球,第一步不是建仓库、谈代理,而是能否被理解、能否被信任、能否被生活方式所接纳。
他说:“品牌全球化,不是输出商品,而是输出关系与信任。”内容传播、价值观设计、语境嵌入,才是真正的全球能力。
这对今天的中国连锁是提醒:不要以为全球市场等你出海,其实你要先成为可被理解的存在。
(点击阅读完整内容☞深度の研学|外部世界如何看中国?全球化浪潮下的中日商业互鉴)
03.不是看日本而是看见中国未来
我们此行,不是复制日本,而是在他们的今天,看见我们的明天。
日本不是答案,但它经历了我们即将面对的阶段:
▪ 增长消失、资本收缩、流量转冷、成本升高;
▪ 顾客从价格敏感转向情绪价值;
▪ 组织从扩张结构转向可持续系统;
▪ 品牌从规模追求转向精神共鸣。
它提醒我们:连锁的能力,不是复制门店,而是复制信任、复制节奏、复制价值主张。
本次研学,不是“海外考察”的老路径,而是一种新范式:以战略陪跑的视角、以模型导入的路径、以结构转化为目标,帮助每一位中国连锁人,找到在新周期下的“自我更新力”。
04.中国连锁正在进入“系统重构期”
在七天循序渐进的研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穿越周期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强执行,不是一套销售打法,而是一整套“可复制、可容错、可演化”的系统能力。
COCO壱番屋之所以能在全球开出1400家门店,不靠开店速度,而靠“以人育人”的合伙人机制,员工不是在执行命令,而是在复制信任;
くら寿司不是因为技术先进,而是将自动化与“游戏化体验”融合进服务系统,让“笑着加单”成为标准动作;
マミマート把组织当“社区共建单元”,总部小而轻,门店重而强,从采买到定价都有在地权责,形成独立闭环;
唐吉诃德则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门店自管理系统”:SKU、动线、补货周期、选品决策由店长负责,后台只看动销数据,优化节奏,而非管人控货。
这一切,看上去“各自为战”,实则高度系统化。他们不是靠流程模板维持一致性,而是靠“机制灵活+价值观稳定”,形成一个可以自我运转的生态。
连锁的尽头,是系统的边界。系统跑多远,企业才能走多远。
连锁行业已从“规模复制期”走向“系统整合期”,而下一阶段,谁能走出来,不再取决于营销、价格、流量,而是组织能不能稳、准、柔、弹。
我们在日本看到的,是“系统重构完成体”的样子;而在中国,它才刚刚开始。
写在最后
七天的行走,五家企业,日本本土商业思想者,一组组织反思,数十小时的复盘对谈……研学已结束,但对每一位参学者而言,真正的行动才刚刚开始。
我们曾说:“连锁这条路,终归不能靠一时热闹。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不是那些最红的,而是那些最稳的。”
当时代从快走进入慢思,从爆发进入磨合,从外卷进入内修,我们知道——这场研学不是结束,而是起点。
我们已从日本归来,但心中那份“结构性清醒”,将陪伴我们走过下一个十年。
愿每一位中国连锁人,都能在结构重建中找到节奏,在组织进化中找回初心,在存量时代中看见光明。
——向前有路,光明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