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连锁时代的全球竞速中,产品早已不是唯一的竞争力,体验、数字化、情绪价值,乃至企业所构建的精神世界,正成为下一阶段品牌制胜的关键变量。
2025年5月13日,逸马战略陪跑日本研学之旅进入第三天。我们走进了一家被日本本地人广泛喜爱的连锁餐厅——くら寿司(Kura Sushi)。
起初,我们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午餐安排,没想到却意外成为一次关于连锁进化的深度观察:这家看似普通的回转寿司店,在运营实践中展现出对供应链、数字化、门店模型、客户行为乃至品牌精神的系统理解。
它不仅“好吃”、“好玩”、“高效”,更像是一次日式连锁思维的系统展示,一堂关于连锁品牌现代化升级的“沉浸式课程”。
01.模式进化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融合
走进くら寿司,第一感受便是: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餐厅结构:仍是传统的回转寿司轨道,仍保留可视化的选餐路径。陌生的是细节之处早已脱胎换骨。每个卡座设计成半封闭形式,隔而不闭,提升私密体验;食客面前的触屏点餐系统已完全替代人工服务员;吃完的盘子投进座位旁回收口,不仅自动计数,还与后端清洗系统打通。
这不仅是回转寿司模式的“2.0版本”,更是一场看得见的“运营效率革命”。
标准化,并未牺牲个性化——而是用系统化、自动化来托住体验的多样性和情绪的自由度。就像马瑞光老师现场所说:“连锁做到极致,就是让顾客‘看不见’管理的存在。”
而这一切,已经深深内嵌在Kura Sushi每一次的出餐节奏、客户操作中——系统隐形,体验流畅。
02.数智体验让客户“玩起来”的秘密
在くら寿司,“吃饭”从来不只是“吃”。
每投入五个盘子,就能触发一次扭蛋抽奖游戏(ガチャガチャ)。中奖率并不高,但哪怕只是一颗卡通贴纸、一个角色徽章,也足以让孩子们欢呼,让大人们露出会心微笑。
这不是“奖赏机制”,这是“情绪系统”——用设计调动参与感,激发轻盈情绪,让客户产生心理高潮。
整个系统看似游戏化,实则是对“顾客节奏”的深度捕捉:吃→丢盘→抽奖→微笑→继续点餐→再吃……这个闭环不仅提高了翻台率,也让客户在潜移默化中加单、延长用餐时间、增加品牌好感度。
这一系列行为背后,是完整的系统联动。订单系统、轨道输送、库存控制、互动抽奖、清洗回收,全自动无缝对接。
这不是表面上的“数字体验”,而是くら寿司十余年数智基础的沉淀输出。
在连锁世界里,体验的背后是系统,系统的背后是认知。而くら寿司的数字化认知,不是“技术炫耀”,而是以顾客为圆心的服务升级。
03.情绪价值让客户“笑着买单”的能力
くら寿司最打动人的,并不是菜品的丰富或价格的优惠,而是那一口“情绪甜点”。
在调研交流中,有顾客表示:“我们家周末经常来吃,不是为了省钱,就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这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价值坐标。
在多数中国品牌仍把“性价比”作为第一增长驱动力时,日本很多连锁企业已经转向“情绪价值竞争”:不只是吃得饱、吃得好,而是吃得开心、吃得放松、吃得有参与感。
从儿童互动、轻社交场景到精致的玩具展示、明快的动画界面,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在暗中回应一个问题:客户到底图什么?
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软性体验设计”能力:不是堆设备、放机器人,而是用系统和氛围构建一种持续可感的“好感觉”。
而情绪价值,将是未来连锁品牌构建护城河的核心能力之一。
04.本地穿透从日本走向全球的复制逻辑
くら寿司并非一枝独秀的小连锁,它是已在全球开出677家门店的“轻量级巨头”。
其中在美国拥有54家直营门店,在亚洲市场如台湾、香港、泰国也不断拓展。它没有像星巴克那样进行重资产全球复制,但却以轻型系统、标准化体验、高互动设计,成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渗透用户心智。
它的全球复制成功逻辑,不是“餐饮出海”,而是“体验出海”。
它卖的不是寿司,而是“体验日本”;它复制的不是口味,而是可以被感知和传播的系统性轻文化。
这对所有希望走出国门的中国连锁品牌是一个重要启示:不在于你能不能做“海外爆品”,而在于你是否能把自己构建为文化载体——让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品牌中感知一种熟悉、可信、轻松、可控的世界。
就像马瑞光老师所说:“连营天下,锁定未来。这个‘天下’不仅是中国,更是全球。”
05.人本哲学连锁的尽头是“人心协同”
午餐后的交流中,马瑞光老师提到:“学习完片山裕介先生推荐的三个品牌,大家的感觉是——都是可以的,也都是不可以的。”这句朴素的总结,却道出连锁世界的底层逻辑。
在くら寿司,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连锁必须如此”或“标准就该那样”,而是一种深刻的“适配性思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只有围绕盈利、围绕人心所构建的系统。所谓“客户需求”,最终指向的是人性,是心理,是一种更稳定而持久的心灵节奏。
人心如海底针。如何洞察?如何把握?这一切既是科学,更是修炼。
在调研中,我们观察到不少细节:
顾客动线设计不是为了压缩坪效,而是追求心理上的舒适节奏;
员工作业流程的优化,并非只是为了效率,而是让操作更省力、有尊严;
服务体验不是刻意讨好,而是在“无感中”建立信任。
这不是为了控制人,而是为了更深度地理解人、尊重人、成就人。
马老师说:“人活着也是为了开心,为了追求幸福。吃饱喝足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也是一样,既关注物质价值,也要构建精神世界。”
当我们回看くら寿司,不难发现,它正是用“看不见”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看得见”的幸福感:
吃得好,不贵;
环境舒适,服务流畅;
吃饭还能玩,孩子高兴,大人轻松。
这种体验,不仅是日本的,更是人性的。
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也在追求这样的精神协同、体验温度,从数字化到轻场景,从体验美学到互动机制——中国与世界的连锁思维正在加速对齐。
就像马瑞光老师所说:“所谓日本需求、中国需求,其实并无本质区别,本质都是人性。大道相通,表现各异。”
写在最后
在行走中看见,在共研中共鸣。
逸马战略陪跑,不止是“告诉企业怎么跑”,更重要的是“让企业家看见那个更大的可能性”——不是拿来主义,不是套模型,而是找到那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连锁节奏”。
愿我们此次对くら寿司的观察,成为每一位连锁人心中的一次“回转”:在自我打磨中前行,在对话世界中演化,在坚持初心中找到方向。
真正的连锁,不止是扩张之术,更是人性之学、系统之道、幸福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