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关店399家,国货汉堡之光的口碑崩了

发布时间:2025-11-12 访问量:16次

当扩张的激情遇上经营的理性,塔斯汀的关店数据正在向我们揭示一个真相:规模只是表象,可持续的单店盈利才是连锁品牌的生命线。近日,一组关于塔斯汀的数据在餐饮圈引发热议:近90天新开1049家,关闭399家。这个曾经创造"国潮汉堡"神话的品牌,如今正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内容来源:行业资讯

责编丨小逸 排版丨小逸

2291字|5分钟阅读


当"万店神话"遭遇现实挑战,塔斯汀的关店潮是危机还是转机?在规模与质量的十字路口,这个曾创造增长奇迹的国潮汉堡品牌,正在经历一场关乎生死的压力测试。它不仅面临着门店过度密集带来的"同门内耗",更遭遇了特色工艺与标准化运营的深刻矛盾。今天,让我们透过399家关店的表象,探寻中国连锁品牌在万店时代下的生存法则与破局之道。


01

规模迷思:万店时代下的生存考验


塔斯汀近90天新开1049家、关闭399家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新消费品牌在资本驱动下的集体困境。在"万店时代"的宏大叙事下,规模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商业的本质是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3

数据显示,塔斯汀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密度已达57.96%,这种"自我竞争"格局暴露了其增长模式的深层问题:以规模换市场的策略正在触及天花板。当新增门店不再带来增量收益,反而稀释存量市场时,关店就成为必然的理性选择。

更值得深思的是,"手擀现烤"的差异化优势在规模化过程中反而成为负担。这种强调工艺性的制作方式,在门店突破临界点后,面临着品控难标准化、运营效率下降的双重压力。


02

场景化营销

流量入口与体验经济的双刃剑


塔斯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准的场景化营销策略。"国潮汉堡"的定位,不仅体现在门店设计的中国风元素上,更贯穿于整个消费体验中。

从社交媒体上的国风内容营销,到门店内中国红的视觉呈现,塔斯汀成功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消费场景。这个场景既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又创造了差异化的消费体验,成为品牌快速获客的重要利器。塔斯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场景化营销体系。这个体系带来了爆发式的流量增长,让品牌在竞争激烈的汉堡市场中快速突围。

4

然而,场景化营销的本质是"包装",而餐饮行业的根基始终是产品与服务。当营销创造的高期待遭遇品控不稳的现实落差时,消费者的失望会加倍放大。这就是为什么塔斯汀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却难以维持用户忠诚度的根本原因。


03

加盟模式的困境:速度与质量的博弈


塔斯汀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盟模式。但在追求开店速度的过程中,加盟商的质量与盈利能力却被相对忽视。

过度密集的门店布局导致加盟商陷入"囚徒困境":同一品牌的门店在有限市场内相互竞争,客单价持续走低,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这种内部消耗不仅损害了加盟商利益,更在无形中侵蚀着品牌价值。

5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总部对加盟商的赋能体系未能跟上扩张步伐。从供应链管理到运营培训,从营销支持到督导体系,每个环节都存在滞后。当加盟商无法从总部获得足够的运营支持时,单店盈利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


04

破局之道

从规模导向到质量优先的转型之路


塔斯汀当前的调整,实际上是中国连锁品牌集体转型的一个缩影。在经历了疯狂扩张后,行业正在回归理性,重新思考发展的本质。

首先,门店网络需要从"量"到"质"的升级。这不仅意味着要优化现有门店布局,更需要建立科学的选址模型和区域保护机制。未来的竞争不是开店数量的竞争,而是单店质量的竞争

其次,产品优势需要与运营效率达成平衡。"手擀现烤"的特色必须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改造,才能在保持特色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这需要企业在工艺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6

最重要的是,要重构品牌与加盟商的价值共同体。加盟商不是简单的渠道拓展工具,而是品牌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打造全方位的赋能体系,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写在最后

塔斯汀的关店数据,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品牌的衰退,而应被视为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场调整虽然痛苦,却是品牌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的必经阵痛。

对于塔斯汀和所有连锁品牌而言,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开店速度的竞争,而是系统能力的较量: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实现标准化,如何在扩张的同时保证质量,如何在营销创新的同时夯实内功。

在这个新阶段,真正的胜出者不会是那些跑得最快的品牌,而是那些能够在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创新与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品牌。塔斯汀的调整,或许正是为中国连锁行业探索这条新路径的重要尝试。


电话

4000323208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关注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