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学—7&I执行董事揭秘7-11从“濒临破产到全球第一”的经营哲学

发布时间:2025-05-13 访问量:22次

  在“低增长+高不确定”的当下,中国企业正步入战略重构期。如何从增量转向存量、从追求速度转向优化结构,已成为绕不开的时代考题。

  作为逸马连锁产业集团首度策划的海外研学项目,此次日本之行,旨在向一个曾深度经历通缩与停滞的经济体取经。日本在三十年低增长中不断调整,锤炼出一套值得参考的生存逻辑。

  我们关注的,不是短期风口,而是结构性洞察;不只是“走出去看世界”,更是“走出去照见自己”。在愈发复杂的商业环境下,企业所需的不再是模仿式增长,而是判断力、适配力与重构力的全面进化。

  2025年5月12日,逸马战略陪跑日本研学进入第二天。

  上午,7&I集团前执行董事、被誉为“零售变革的观察者”的片山裕介先生,为研学企业家带来了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战略分享。

  


  通缩、内卷、结构失衡、消费模式剧变……那些曾经在日本深刻发生的挑战,今天正一个个重叠在中国企业家眼前。我们该从中学什么?该向内修什么?

  以下内容为片山裕介先生的演讲要点整理,也是一份来自“周期前沿”的战略备忘录,值得每一位正在穿越不确定的企业家细读与思考。

  01

  从30年前的日本看今天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正在步入我们三十年前的现实。”

  片山先生开场便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对照:中国当下的宏观经济状态,正重走日本90年代之后的路径。

  


  他说,中国眼下面临的“经济低成长+消费通缩”局面,正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曾深度经历的阶段——当增长不再自然发生、当人口结构开始失衡、当资本市场热度降温,企业必须从“求速度”转向“求结构”

  这一时期,日本大量企业倒下,也有少数企业活了下来,甚至活得更好。片山先生认为:“日本过去30年,是一场生存压力下的商业进化。而真正值得学习的,不是日本经济,而是那些穿越周期的企业。

  


  低增长和通缩的环境下,企业需要更加注重长远发展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境,更是要审视企业是否具备长期稳定发展的能力。这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在日本早期的经济困境中已经显现,并为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02

  不只是去“看世界”而是“借世界来修自己”

  片山先生特别提到,1964年起,日本企业开始组团去美国做“研学旅行”,像沃尔沃美太一这样的人带领年轻经营者走出去,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日本商业史上的代表人物。

  “那个时候,他们借钱也要出去看。他们是去思考‘别人怎么活’,不是去旅游。”

  


  而今天,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样本,同样不能停留在“看得热闹”,而要进入“看出结构”,看出人背后的逻辑,看出表象底层的战略分野。

  “如果你觉得这个企业哪里做得好,不要直接抄,要看清楚他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今天的中国企业在借鉴全球成功案例时,不能只看表面,而应深入挖掘背后的战略决策、企业文化和结构性调整。例如,许多成功的西方企业并非依靠单一的商业技巧,而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市场变化和企业转型后,通过对战略调整和创新的不断适配,才真正获得了成功。

  


  企业家的使命,不仅是学习外部世界的成功经验,更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逻辑,以此反思和调整自身的战略。

  03

  行业样本的价值是看见背后的“不确定应对能力”

  在片山先生看来,真正值得借鉴的企业,并不是“做了什么”最亮眼,而是“面对不确定性时,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与调整”。他在讲演中挑选了三个不同行业的代表案例,背后对应的不是某种商业“技巧”,而是企业在结构性低增长环境下展现出的系统反应能力。

  健康产业:一场慢变量里的深布局

  谈到未来中国企业可重点关注的方向,片山提到最多的不是互联网+,而是“健康”。这个词在今天几乎被用滥了,但在他看来,真正有价值的健康企业,是能够理解“从治疗走向预防,从生理走向情绪”的需求迁移。尤其是30至45岁的中产女性,既是家庭健康管理者,也是情绪消费的主力人群。

  


  


  在日本,很多成功的健康品牌已经不再依赖营销驱动,而是用AI辅助检测、数据监测、远程管理、复诊追踪等手段重建“信任链条”。服务效率不再靠人海战术,而是由“少数精锐”团队配合强运营系统完成。这些企业所卖的,从来不是“健康产品”,而是“被信任的服务机制”。

  


  他说:“这是一个信赖转化为价值的时代,低价和广告没有用,信赖才是真正的溢价来源。”

  零售体验的逆袭:从标准化走向“人性化非标”

  讲到零售行业的进化,片山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案例:唐吉诃德大胆打破传统标准化陈列,取消了“规整货架”和“单一路径”,转而构建“挖宝式体验”。

  


  门店内通道随意弯曲,货品摆放不依销售逻辑,而依“探索动线”设计。员工不仅参与选品、定价,还被允许按自己风格布置空间、穿着自由服装、做美甲等。这种极度“非标准”的结构,反而激发了顾客的参与感和停留时间,客单价与坪效双双提升。

  


  “过去我们讲标准化,是为了管控;但今天讲体验感,是为了共创。”

  他指出,如今的零售不再是简单的供给关系,而是一次次人际微互动的复合体验过程。“可变性”正在取代“整齐划一”,成为新零售的价值锚点。

  加盟系统的误区:不是放权,而是重构信任结构

  最后,片山谈到一个中国企业最容易掉入的“加盟误区”。很多企业看到了7-11等品牌的高比例加盟结构,于是仓促照搬,但结果常常是“加盟商难管、品牌形象失控、模型扩张失衡”。

  


  7-11之所以能够高比例加盟,并非因为总部放权,而是因为它构建了一整套“支持系统”——从选址、供应链到运营数据分析,再到人员培训、品牌一致性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嵌入了强支撑结构。同时,企业内部还设有“员工创业通道”,很多门店经营者本身就是总部培养起来的老员工。

  “加盟不是复制模型,而是复制信任。中国很多企业的问题是,想放权,却没准备好支撑。

  04

  觉察力与企业家的长期主义

  “一个企业家是否有‘觉察能力’,决定了他是否能活过低谷。

  片山先生反复强调:觉察,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而是由兴趣驱动的灵感;一个真正能引领企业转向的人,首先要对商业环境的微妙变化保持高度敏感。

  


  他引用脑科学专家吉田的研究:“觉察,是发现眼前人和事微妙变化的能力。如果你觉察不到,就容易错失整个趋势。”

  但觉察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对外部环境和市场动态的敏感捕捉。企业家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这种“洞察力”。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应该放眼未来,去理解短期波动背后的长期趋势,从而避免被短期的市场现象迷惑。

  


  所以,他建议企业经营者走出去——去别的行业、去别的国家、去别的场景——看不同的人,看不同的解法,放弃“只做本行”的自我设限。

  05

  以人为本的零售思维不是标准化,而是适配化

  “今天讲自动化、讲系统,其实还是讲人。

  片山从回转寿司的自动点餐系统谈起,到唐吉诃德如何提升人效到47万日元/天,又谈到711通过加盟授权稳定人力结构……他强调,一切效率的背后,其实都是“组织适配能力”的反映

  


  他说:“一家店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人跟得上才是重点。不是看你能不能复制,而是看你能不能在复制中不断调整。”

  他提醒:中国连锁企业最常见的问题,是“以为组织跟上了,其实只是复制了表面流程”,真正优秀的系统,是不断调整、不断再优化的动态结构。

  06

  真正的经营力是在稳定中发现变量

  “没有哪家企业因为不努力而倒下,倒下的,往往是不知道方向错了。

  片山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全场最深的提醒。他说,这场讲演,不是给大家答案,而是试图引导每个企业家自己去建立判断逻辑:

  你在看数据时,看到的是增长曲线,还是结构裂缝?

  你在复制成功经验时,看见的是表象,还是底层的组合逻辑?

  


  企业家在面临不确定的经济环境时必须具备的最核心能力——战略判断力。企业家的真正能力不在于盲目追逐市场上的短期机会,而是在平稳的环境中发现潜在的结构性问题和市场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写在最后

  2025年,中国连锁企业走到了“从增量到存量、从快跑到深耕”的时代拐点。周期不再给出宽容,市场不再给出冗余。只有那些能自我进化、主动校准、持续觉察的企业,才有机会穿越下一个十年。

  感谢片山裕介先生在逸马战略陪跑研学第二天带来的深度启发,也期待每一位参学者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将“觉察”变为实践,将“他山之石”变为中国品牌向内升级的驱动力。

电话

4000323208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关注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