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专访马瑞光博士:连锁化、品牌化、质价比,是破卷促增的重要抓手

发布时间:2025-05-27 访问量:174次

  在当前消费放缓、竞争加剧、信心待振的大环境下,中国连锁产业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行业深陷“内卷”泥潭,价格战、补贴战、加盟战轮番上演;另一方面,广袤的内需市场依旧潜力巨大,正在酝酿一轮全新的连锁化与品牌化发展机遇。

2025中国品牌日:提振消费话信心示意图

  近日,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创始人马瑞光博士受邀接受央广网《2025中国品牌日:提振消费话信心》专题采访,围绕中国连锁企业的升级方向、内需市场的潜力与连锁品牌的机会,发表了深刻见解。

  马博士指出:“消费产业实际上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们现在讲的不再是单纯的性价比,而是‘质价比’——质量要好,价格不能高,追求的是超级性价比。这是当前消费者最敏感、最务实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马瑞光博士进一步梳理出三大核心路径:连锁化、品牌化与质价比,并指出这将成为破解行业内卷、提振消费信心、重塑产业增长逻辑的关键抓手。

  01.连锁化驱动效率革命的规模杠杆

  “连锁化”不仅是商业模型的复制,更是标准化、组织化、效率化的体现。在消费趋缓的大环境下,个体门店与零散经营者往往面临供应不稳、运营粗放、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而连锁化所带来的规模采购、统一管理、品牌背书、数字系统支撑,恰恰成为穿越低谷的重要能力。

  从餐饮、咖啡、茶饮、美业,到零售、服务业,连锁企业正在全国范围内重构城市和下沉市场的商业生态。“一个镇开10家店”的加盟速度、“一个月200家”的扩张节奏,背后依赖的是供应链协同、培训体系、SOP复制与组织文化的深入植入。

塔斯汀中国汉堡

  以“塔斯汀中国汉堡”为例,这个起源于江西的小众品牌,通过中式汉堡创新定位、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极致坪效模型的标准化设计,在近几年迅速突破3000家门店,跑出了一条“产品差异化+高效连锁化”的本土增长路径。它的快速扩张,依赖的不是盲目铺点或高额补贴,而是基于连锁模型精细化能力的系统构建。

  连锁的本质是“复制价值”,真正将“好产品+好体验+好服务”通过模式标准化、高频迭代与高效管理,向全国快速铺展

  02.品牌化构建中国消费新信任资产

  品牌不只是LOGO和VI,而是一种消费者心智中的“稳定性选择”。在商品同质化严重、信息极度过载的今天,消费者在下单一杯咖啡、一份简餐、一次美甲时,越来越依赖于熟悉的品牌、可预期的服务体验。

  “品牌化”意味着企业不再依赖单一流量投放或爆品策略,而是构建持续可感知的用户价值。从视觉体系、产品研发、营销内容,到门店体验、服务流程、复购机制,品牌化的连锁企业更能在多变环境中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信任通道”。

蜜雪冰城门店示意图

  一个典型案例是“蜜雪冰城”。它通过极具识别度的视觉形象、亲民有趣的品牌语言、稳定的出品体验,赢得了广泛的消费群体,尤其在下沉市场形成了品牌护城河。“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这句魔性广告语,正是其品牌化深入人心的具体体现。

  这也是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具备高品牌资产的连锁企业估值显著高于同类营收体量的非品牌型公司。品牌化是消费者信心的源泉,更是企业增长的护城河。

  03.质价比驱动内需升级的关键消费逻辑

  如果说“连锁化”是方法,“品牌化”是路径,“质价比”则是目标。

  在人口结构变化、居民收入趋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呈现出极强的理性回归趋势:不追求奢华溢价,但愿意为“好而不贵”的产品买单

  “质价比”要求的不仅是低价,而是“质量对得起价格”——是稳定的体验,是安心的保障,是值得信赖的选择。尤其是在广大县域与乡镇市场,消费者虽然收入有限,但对品牌、体验、品质的认知与需求并不低。

会员权益示意图

  比如“蜜雪冰城”的冰鲜柠檬水、塔斯汀中国汉堡的标准化中式出品、海底捞的会员积分制度,都是“质价比”在不同赛道的有效落地。不是降低品质以换取低价,而是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追求最优解——以标准化流程与集采效率,压缩成本空间,把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呈现出来。

  马瑞光博士在采访中说:“中国有30多个省市、近3000个区县,数万个乡镇、亿级人口,构成了一个足以支撑数万个品牌长期成长的内需市场。谁能率先在这些区域打造出具备“质价比”优势的连锁品牌,谁就有望在接下来的十年获得结构性增长红利

  04.系统化突围连锁企业的增长第二曲线

  面对新消费周期的转折点,中国连锁企业不能再仅依赖“开店速度”与“招商驱动”,而要从供给逻辑转向系统建设——从产品力、组织力、品牌力、供应链力、数字化能力等多维构建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比如“瑞幸咖啡”走出的那条高频次数字化运营路线,就是系统化能力在零售场景的一个集中体现。通过APP数据回流优化产品、数字营销驱动复购、供应链端全流程协同,形成了数字化驱动的闭环式增长模式。

  同时,像“德克士”在供应链与质量控制上的深度布局、像“7分甜”在选址模型上的精细算法能力,也都体现了不同赛道上连锁企业的系统构建能力。

  在这场系统战中,连锁企业既要有产业眼光,也要有组织能力;既要懂市场下沉,也要会品牌提升;既要跑得快,也要站得稳。

  而这一切的根本基础,就是理解并落地“连锁化+品牌化+质价比”的复合战略。这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整套商业模型的重构。

  写在最后

  真正穿越周期的企业,从不靠爆品和风口,而靠稳健模型和长期主义。

  连锁化,是让品牌落地千城万店的通路;品牌化,是让消费者形成信任和复购的路径;质价比,则是赢得市场尊重、用户忠诚与社会口碑的根本。

  这三者的叠加,正是中国连锁企业破内卷、促消费、再增长的关键。

  未来十年,是连锁产业的深水区,更是品牌跃升的战略窗口期。

  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将继续秉持“产业洞察+服务落地”的理念,助力更多连锁企业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增长逻辑与品牌之路。

电话

4000323208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关注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