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情绪、记忆和认同感。一个成功的品牌IP,不仅能降低获客成本,更能建立长期的情感连接。
IP,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连锁企业从“千店”走向“万店”的引爆器。它能让品牌从冰冷的功能竞争中突围,成为用户心智中的熟人、朋友,甚至文化符号。
本章节选,试图回答三个关键问题:IP如何诞生?如何商业化?如何撬动指数级传播?
以下为书籍的部分原文内容:
自建优质IP,走进消费者内心
商业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冰冷的机构无法触动人心,唯有富有生命力的品牌人格 才能引发消费者的共鸣。IP 并非简单的营销工具,而是品牌灵魂的具象化呈现——它承 载着企业的价值观,传递着品牌独特的情感与温度,最终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超越产品 功能的精神连接。
因此,打造出一个具备魅力人格体的 IP 至关重要,通过 IP 来打动用户、影响用户。当 IP 真正活起来时,便成为了连接品牌与用户的桥梁。当企业真正走进了消费者的内心, 商业价值便随之即来。
蜜雪冰城成功法则: 1 个雪王 IP 如何撬动百亿市场
在中国茶饮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蜜雪冰城仅凭短短数年时间,便从一个区域品牌成长为拥有超2万家门店的茶饮巨头,其“雪王”IP的成功打造,更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
蜜雪冰城的战略起点,在于深刻理解了当代消费者的双重需求:既要实惠的产品功能价值,又要愉悦的情感体验价值。在茶饮行业普遍追求高端化的浪潮中,蜜雪冰城独辟蹊径,选择用“亲民欢乐”作为品牌核心价值。这种定位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策略,而是建立在对其核心消费群体——年轻学生和工薪阶层的深刻洞察之上。雪王IP的诞生,正是这种品牌战略的具象化表达。
雪王IP的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完美融合。从无形资产角度看,雪王不仅是一个视觉符号,更承载着“欢乐”“亲民”“活力”等情感价值。这些无形的情感连接,通过简单却极具辨识度的视觉设计——头戴王冠、手持冰淇淋权杖的雪人形象得以具象化。从有形资产角度看,这个IP被系统性地融入到门店装修、产品包装、周边商品等各个触点,形成完整的品牌识别体系,从而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在IP传播策略上,蜜雪冰城展现了高超的社交媒体运营能力。2021年推出的“蜜雪冰城甜蜜蜜”主题曲,通过魔性旋律和简单歌词,在抖音等平台实现病毒式传播。这种传播正是基于对短视频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内容足够简单才能被记住,足够有趣才能被分享。更值得称道的是,蜜雪冰城鼓励门店员工和消费者参与二次创作,这种用户共创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从商业本质来看,蜜雪冰城的成功在于实现了IP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雪王IP带来的品牌认知度和情感连接,显著降低了新店开拓的获客成本;而快速扩张的门店网络,又为IP传播提供了线下触点。据统计,在雪王IP全面推广后,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从1万家迅速突破2万家,正是无形资产赋能有形资产的最有力证明。
在IP商业化方面,蜜雪冰城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初期通过杯子、手机壳等小件周边试水市场,待IP认知度提升后,再推出更丰富的联名产品和主题活动。这种渐进式策略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IP价值的稀释,保持了品牌调性的一致性。此外,蜜雪冰城始终坚守“高性价比”的核心理念,其IP衍生品也保持着亲民价格,这种坚守也让品牌形象更加立体统一。
分析蜜雪冰城的成功之道,我有几点心得与各位分享:
第一,连锁企业的IP建设必须与其商业本质紧密结合,不能为IP而IP。蜜雪冰城的雪王IP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其与“高性价比”的商业定位高度契合。
第二,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融合需要连锁企业建立“认知—体验—转化”的完整链路,从品牌定位到视觉表达,从传播策略到商业变现,必须形成闭环。正如蜜雪冰城通过极具辨识度的IP形象放大了2万家门店的规模效应。雪王IP的传播成本分摊到单店不足千元,却为蜜雪冰城创造了数十亿级的品牌增值。
第三,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传播和用户共创正在成为IP建设的关键杠杆。蜜雪冰城在全网平台传播主题曲,同时邀请用户共创手势舞,进一步加深了用户对IP的记忆点,提升了品牌好感度。在全域连锁时代,线上线下必须全渠道打通,方可有效获取用户。
迪士尼的IP商业哲学:有无相生的百年智慧
全球娱乐巨擘迪士尼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将虚幻的童话变成了真实的商业帝国。这个从动画工作室起步的企业,如今构建了一个横跨影视娱乐、主题乐园、消费品、媒体网络的商业生态系统。迪士尼成功的本质,正在于其掌握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互转化的艺术,在“造梦”的同时也实现了“造钱”。
这种虚实转化的商业智慧,首先体现在迪士尼对IP价值的重新定义上。在传统认知中,动画角色只是娱乐内容,但迪士尼将其升华成为情感载体。米老鼠诞生于1928年,近百年间这个形象经历了12次迭代,从早期的淘气鬼逐渐转变为友善的绅士,这种演变正是基于对社会价值观变迁的精准把握。迪士尼深谙一个商业真理:持久的IP必须既是文化符号,又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2013年《冰雪奇缘》上映时,艾莎公主成为全球现象,正是因为其“自我接纳”的主题击中了当代女性的心理诉求,也为迪士尼收获了13亿美元的票房。实体化运营是迪士尼最令人叹服的商业智慧。全球六大迪士尼乐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5亿人次,这里的每个细节都在讲述同一个商业哲学:虚幻必须通过真实来强化。上海迪士尼的“加勒比海盗”园区就是个典型案例,游客乘船穿行在电影场景中,四周是全息投影的海盗战斗,这种沉浸式体验模糊了幻想与现实的界限。
在此基础上,迪士尼将这种体验标准化复制到全球,从美国加州到日本东京,游客获得的体验核心始终保持一致,这种标准化中的个性化,正是连锁企业的最高境界。据统计,迪士尼乐园的重游率达到75%,这意味着每四个游客中就有一个会成为回头客,这种客户黏性远超其他主题乐园。
迪士尼的变现模式构建了IP商业化的黄金标准。他们建立了三级价值释放体系:影视内容创造情感连接,主题乐园提供体验场景,消费品延伸使用场景。2023年财报显示,迪士尼消费品收入达560亿美元,是电影票房的3倍。这种结构化收益模式确保了每个IP都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以《星球大战》为例,迪士尼收购卢卡斯影业后,不仅重启电影系列,更开发了主题园区、电子游戏、服装玩具等数百种衍生品,使这个IP的价值增长了近十倍。但迪士尼对IP价值的开发极其克制,每个新角色的商品化都经过严格规划,避免过度商业化损害IP魅力。
在数字时代,迪士尼展现了传统企业转型的典范。其Disney+流媒体平台上线仅三年就获得1.5亿订阅用户,其秘诀正在于将经典IP数字化重构。比如《曼达洛人》系列就巧妙融合了《星球大战》的情怀与新叙事技术,既满足老粉丝又吸引新观众。
同时,迪士尼在社交媒体运营上极具创新性,鼓励用户二次创作,仅TikTok上迪士尼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就超过500亿次。这种开放的内容生态,让迪士尼的IP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从迪士尼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真正的IP商业化并非简单的授权买卖,而是构建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容创造情感价值,体验强化情感连接,商品延伸情感记忆,三者形成闭环。当今许多企业试图模仿迪士尼的模式,但往往只学到皮毛,忽视了其最本质的商业哲学——IP不是一个用来消费的符号,而是值得守护的情感寄托。这正是迪士尼的商业帝国历经百年仍能保持生命力的终极密码。
当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真正实现融合共生时,品牌便跳出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全域连锁时代,这正是连锁企业从无到有,一店到万店的制胜之道。
泡泡玛特:潮玩产业的IP炼金术
在当代中国商业版图中,泡泡玛特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将小小的盲盒玩具,打造成价值百亿的IP商业帝国。潮玩盲盒看似简单直白,但最值得玩味之处正在于其完美演绎了“无形情感”与“有形商品”的共生之道。泡泡玛特的成功,本质是建立了一套将抽象情感需求转化为实体消费行为的商业机制。
泡泡玛特首先颠覆了传统IP的培育逻辑。与迪士尼通过内容叙事塑造IP不同,泡泡玛特开创了“形象先行”的IP孵化模式。Molly这个撅着嘴的小女孩形象,最初没有任何故事背景,却凭借独特的设计语言直击年轻人的审美偏好。
这种去故事化的IP策略看似冒险,实则暗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简洁有力的视觉符号往往比复杂叙事更具穿透力。泡泡玛特的研发团队会同时运作数十个IP形象,通过市场测试快速筛选出最具潜力的设计,这种工业化IP培育体系大大提高了爆款命中率。
在资产转化方面,泡泡玛特构建了独特的“情感—商品”闭环。盲盒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将IP收藏的乐趣与游戏化消费体验完美结合。59元的定价策略经过精心设计,既保持了消费的轻决策属性,又通过系列收集机制创造复购动力。
据统计,泡泡玛特的会员复购率高达58%,这意味着每两个消费者中就有一个会持续购买。更值得称道的是,泡泡玛特将实体商品转化为社交货币,通过隐藏款、限量版的设定,激发用户在社交平台的分享欲望,形成“购买—炫耀—种草”的传播闭环。
泡泡玛特的渠道策略同样体现虚实融合的智慧。其线下门店不仅是销售终端,更是IP体验空间。在上海环球港等旗舰店中,泡泡玛特打造了沉浸式潮玩博物馆,消费者可以近距离欣赏设计师手稿、限量艺术品。这种场景化运营将简单的购物行为升华为文化体验,有效提升了IP的情感附加值。与此同时,泡泡玛特线上社区“葩趣”聚集了数百万粉丝,用户在这里交流收藏心得、参与设计投票,这种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用户黏性。
2023年,泡泡玛特线上营收占比已达41%,证明其已成功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生态。
在IP商业化方面,泡泡玛特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除了核心的盲盒产品线,还拓展了手办、周边、主题展览等多种变现形式。与故宫联名的“宫廷瑞兽”系列,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现代潮玩设计,单系列销售额突破2亿元。泡泡玛特还积极探索数字资产领域,发售NFT数字藏品,实现IP价值在虚拟世界的延伸。这种多元化的商业布局,使单个IP的生命周期和价值空间得到极大延展。
泡泡玛特的成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想要快速开店、标准化运营,也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IP设计,让品牌保持温度和个性。规模化不一定要以牺牲品牌个性为代价。一个简单但有记忆点的形象,往往比复杂的故事更能打动人。Molly那个倔强的小表情,比长篇大论的品牌故事更有感染力。
此外,产品本身就能成为社交话题。泡泡玛特设计的盲盒玩法,让拆盒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年轻人会自发分享、炫耀自己的收藏。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后,会主动在社交平台晒图讨论,通过线下门店和线上社交媒体联合共振,引发了指数级的传播效果。
泡泡玛特为中国连锁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通过系统化设计,完全可以在没有影视动漫基础的情况下,从零打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创IP。这套方法论,正是新消费时代最值得研究的商业创新。
老乡鸡的IP进化论:一只鸡的文化赋能之路
在中国餐饮连锁行业,老乡鸡完成了一个教科书级的品牌跃迁:从区域性快餐品牌蜕变为国民餐饮IP。老乡鸡的火爆,完美诠释了传统餐饮企业如何通过IP战略进行文化赋能,从而实现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价值共振。
老乡鸡的IP建设始于品牌价值的深度重构。这个发源于安徽的快餐品牌蕴含着未被充分挖掘的文化资产: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鸡汤文化”。品牌将“家庭厨房”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鸡小胖”IP形象——一个系着围裙、充满烟火气的厨师形象。这个设计绝非偶然,其圆润的造型传递温暖感,专业的厨师装束体现专业性,成功将品牌主张可视化。市场调研数据显示,“鸡小胖”的认知度在推出三个月后即达到72%,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资产转化层面,老乡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IP运营体系。首先是产品IP化,将招牌产品“肥西老母鸡汤”升级为“传家汤”系列,每份汤品附带手绘食谱卡,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可观看“鸡小胖”的煲汤教程。其次是空间场景化,门店增设“明档厨房”展示区,顾客可以亲眼目睹“180天土鸡”的炖煮过程。第三是服务人格化,服务员统一佩戴“鸡小胖”徽章,用“家里来客了”替代机械的欢迎用语。这三个维度共同作用,使单店营业额在IP升级后平均提升28%。
数字化传播是老乡鸡IP战略的加速器。老乡鸡主要采用“内容共创”的社交媒体策略,在抖音发起“跟鸡小胖学做菜”挑战赛,鼓励用户上传自制鸡汤视频;开发“鸡小胖”表情包在微信场景的自然渗透;每月21日定为“家宴日”,通过直播展现农家食材溯源过程。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产生了强大的裂变效应,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突破50亿次,而获客成本仅为行业均值的40%。这些数字资产持续反哺线下业务,IP主题店的翻台率比普通店高出1.8倍。
老乡鸡的IP商业化路径展现了有序的布局节奏。第一阶段(1.0时代)聚焦品牌认知建设,通过“鸡小胖”形象建立情感连接;第二阶段(2.0时代)开发IP衍生价值,推出预制菜礼盒、厨房周边等产品;当前进入的3.0阶段,正探索“餐饮+零售+内容”的生态化发展。这种渐进式的商业化策略,避免了过度变现对IP价值的透支。
从老乡鸡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餐饮企业的文化积淀,关键在于结合现代化的呈现。老乡鸡的IP赋能贯穿了产品、空间、服务全链条,并通过数字化传播建立了“内容—互动—转化”的完整链路,真正实现了顾客体验闭环。
老乡鸡用实践证明了,即使是最具实体属性的餐饮业,也可以通过IP战略实现虚实相生的价值飞跃。如今的老乡鸡正在向“国民餐饮文化符号”进化。从安徽走向全国的过程中,它没有选择盲目标准化,而是通过IP保持地域特色与普世价值的平衡。
真正的品牌升级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让传统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生机。这正是对我们连锁企业IP建设最深刻的启示:最好的创新,往往源于对文化本真的坚守与重构。
爆款IP联动,借力上青云
连锁商业的价值演进,实际是IP化的过程。简单一点来说,如果不进行IP开发,你卖的永远是“单品”;如果IP开发得好,你可以卖“套装”;如果核心IP能够打通众多领域之间的壁垒,这个IP的价值就很高,最终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来实现超级连锁,建立跨界的商业生态。
IP的力量不容忽视,可打造出一款有生命力的IP,也并非容易之事。如果现阶段,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暂时无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超级IP,是否就意味着,没有办法实现品牌溢价呢?答案也不尽然。
在游戏行业,白手起家的Kabam是业内最让人羡慕的团队之一,它是一家大型多人社交游戏开发公司。Kabam在全球有6家办公室,700多个员工,它的成功之道不是有自己的超级IP,而是借力上青云。
Kabam的创始人刘丽华(HollyLiu)表示:“Kabam一直在用好莱坞的IP实现全球化,现在有漫威、霍比特人、速度与激情、星球大战等IP改编的手游。”在她看来,选对IP、选对玩法、选对团队,让IP发挥最大价值,是移动游戏行业迈向全球化的关键。
透过Kabam的做法,我们也可以看到,借力爆款IP,同样可以实现品牌溢价,打开通路。多项报告数据显示,成功的IP联动可使获客成本降低过半,产品溢价提升三成,品牌影响力呈指数级增长。事实也证明,不少连锁企业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且做得像Kabam一样成功。
喜茶的联名哲学:IP联名借力,实现品牌跃迁
在新茶饮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喜茶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商业现象:通过高频次的联名合作,不仅没有稀释品牌价值,反而实现了品牌势能的持续攀升。喜茶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重新定义了连锁企业IP合作的边界与价值,将原本简单的营销活动升格为系统的品牌资产积累战略。
喜茶的联名策略建立在深刻的品牌认知基础上。早期的喜茶面临一个关键挑战:作为新锐品牌,其自建IP的认知积累尚浅,难以支撑快速扩张的需求,喜茶因此制定了“三步走”的IP合作策略:第一步选择艺术类IP(如奈良美智)建立品牌调性;第二步切入潮流文化IP(如CLOT)获取年轻客群;第三步拓展奢侈品IP(如FENDI)实现价值升级。这种阶梯式的合作路径,使每次联名都成为品牌资产的积累而非消耗。相关数据显示,喜茶的品牌价值在三年联名战略后增长近3倍,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联名合作的深层价值在于资产互哺。喜茶与FENDI的合作案例尤为典型:双方不仅推出联名饮品,更共同设计了茶歇套装、艺术装置等衍生品。这种合作超越了简单的logo叠加,实现了设计语言、客群数据、渠道资源的深度共享。FENDI获得了年轻化的品牌表达,喜茶则收获了高端品牌的光环效应。市场调研显示,这次合作使喜茶在一线城市白领群体的品牌偏好度提升27%,而FENDI在Z世代中的认知度提高15%,真正实现了双赢。
数字化传播是喜茶联名战略的放大器。每个联名项目都配有完整的数字传播矩阵:小红书发起“打卡挑战”沉淀UGC内容,抖音定制“魔性视频”实现病毒传播,微信开发“联名专区”促进私域转化。与此同时,喜茶会为每次联名设计独特的AR互动体验,消费者扫描杯套即可解锁专属数字藏品。这种虚实融合的传播方式,使联名活动的平均曝光量达到5亿次量级,而获客成本控制在行业均值的50%以下。
在商业转化层面,喜茶建立了精细的联名产品体系。限定饮品通常采用“基础款+升级款”的组合策略:29元的联名奶茶满足大众尝鲜需求,99元的礼盒套装则瞄准收藏客群。这种价格梯度的精心设计,使得联名产品的毛利率比常规产品高出8-12个百分点。同时,喜茶将联名产品与会员体系深度绑定,推出“联名徽章”等虚拟权益,有效提升了会员复购率至行业领先的65%。
联名战略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次合作都成为品牌叙事的新篇章。当前,喜茶正在向“联名3.0”阶段进化,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形式。与游戏《原神》的联动不仅推出主题饮品,更开发了虚拟角色定制服务;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合作,则通过经典动画IP唤醒消费者的集体记忆。
喜茶的案例告诉我们,品牌联名并不是短期促销工具,而应是品牌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优质联名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合作双方必须找到精准的利益契合点。而通过数字化传播,可以实现从线上话题到线下体验,再到私域沉淀的完整闭环,从而实现用户获取。
喜茶的成功,证明了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品牌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自身IP的强度,更在于连接优质IP的能力。对于连锁企业而言,明智的联名策略就如同为自己安装了多个品牌加速器,能够在保持核心定位的同时,持续刷新消费者的认知与期待。既要练好内功,更要善借外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乘着外力的东风,我们方可走得更高更远。
瑞幸的联名方程式:从IP势能到商业动能
在中国咖啡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瑞幸咖啡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通过精准的联名策略,不仅实现了品牌重生,更重塑了整个行业的营销范式。这个案例最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完美诠释了连锁企业如何通过外部IP赋能,实现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良性循环。
瑞幸的联名战略建立在深刻的消费者洞察之上。在品牌重建初期,瑞幸面临一个关键课题:如何快速重建消费者信任并获取新客群。通过数据分析团队发现,Z世代消费者对“社交货币型”产品有着强烈需求。基于此,瑞幸制定了“高频次、强话题、轻门槛”的联名策略。
瑞幸与线条小狗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通过设计萌趣杯套和专属贴纸,将一杯普通咖啡转化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素材。这次联名活动单周销量突破400万杯,新增会员数环比增长230%,印证了策略的有效性。
联名产品的开发体现了瑞幸对“虚实融合”的深刻理解。以茅台联名款“酱香拿铁”为例,瑞幸不仅在产品中加入真实茅台酒,更通过“微醺时刻”的传播概念,将功能性饮品升华为情感性体验。包装设计上采用茅台标志性配色,但通过年轻化的视觉处理,既保留了奢侈品的质感,又符合快消品的调性。这种精准的平衡艺术,使得该产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创下中国咖啡单品销售纪录。这次联名合作使瑞幸的客单价提升9.8%,品牌搜索指数增长15倍,实现了商业价值与品牌价值的双重提升。
数字化传播是瑞幸联名战略的核心引擎。每个联名项目都配有完整的传播矩阵:抖音发起挑战赛激发UGC创作,微信生态构建私域流量池,微博制造话题热搜。与此同时,瑞幸会为每次联名开发专属AR互动,消费者扫描杯身即可解锁虚拟礼品。这种虚实结合的互动方式,使联名活动的平均参与人次突破8000万,而获客成本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的40%以下。据统计,瑞幸联名产品的社交平台曝光量是非联名产品的17倍,这种传播效能正是其快速扩张的关键助力。
在商业变现层面,瑞幸构建了精细的联名产品梯队。9.9元的日常联名款维持流量基本盘,29元的特色联名款创造利润空间,59元的限量礼盒款则满足收藏需求。这种价格体系设计,使得联名产品既保持了瑞幸一贯的高性价比定位,又能通过差异化产品提升整体毛利率。2023年财报显示,联名产品贡献了瑞幸35%的营收,而利润率比常规产品高出5-8个百分点,这种商业表现远超行业预期。
当前,瑞幸正在将联名战略推向新的高度。与国产动漫《哪吒》的合作不仅推出主题饮品,更开发了系列数字藏品;与运动品牌Keep的联动,则开创了“咖啡+健身”的新场景。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瑞幸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营销层面,正在通过联名构建全新的消费生态。
瑞幸的案例证明,成功的联名必须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与情感需求,产品力与传播力缺一不可。在高度标准化的商业模式下,连锁品牌依然可以通过联名策略保持新鲜感与创造力,实现品牌增值,进而打开赢利的突破点,实现品牌增值。
写在最后
打造IP,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好卖”,更是为了“好传播、好留存、好裂变”。从视觉锚定到情感渗透,从内容共创到场景复制,IP已经成为连锁品牌不可或缺的战略抓手。
下一步,是你准备好拥有自己的“雪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