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这个品牌生命周期不断压缩的时代,企业的“长寿”已成为稀有物种。
很多人还在为“三年活下去”焦虑,谁能想象,一家来自日本琦玉县的本土连锁超市,已活了445年,并完成了整整17代的传承。
这家名为マミマート的企业,从1580年安土桃山时代创立、战后重生,到如今已发展为年营收超16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近百亿元)的生鲜超市集团。
2025年5月14日,逸马连锁产业集团研学团队走进了这家“超级长寿”的企业,由第17代传承人——社长岩崎裕文先生亲自接待,并分享了其独特的经营哲学与长期主义战略。
这一次的实地研学,不只是一场店铺参访,更是一场来自“百年经营者”的心法传授。
01.445年,传承17代,マミマート是如何“活得长久”的
很多人提起日本长寿企业,总会想到金刚组(1445年创办)、任天堂(1889年创办)等百年公司。
但这家从琦玉县东村山市起家的家族企业,历史同样悠久,且始终深植于“零售现场”。
▪ 1580年,创业于琦玉县东村山市,最初是售卖服装的商铺;
▪ 二战后重生,由上一代社长开始扩展业务,逐步转型为综合型超市;
▪ 2005年,マミマート成功上市,正式步入现代连锁体系;
▪ 2025年,企业已传承至第17代社长,核心业务为生鲜食品零售。
这个看似传统的家族企业,在传承机制上却有着现代化的治理设计。岩崎社长分享说:公司并非靠“家长制”延续,而是靠制度性机制运营。
他们将“传下去”变成一种组织能力,而非“血缘押注”:企业核心管理层并非全部由家族成员组成,而是强调“理念认同”;实行员工持股、共享收益的机制,让内部员工更具主人翁意识;在决策体系上,避免一人独断,追求协同治理与价值共识。
02.从利润下滑到逆袭重生,一切从面对真问题开始
没人能永远在顺风里飞行。2018年前后,マミマート也经历了一次内部震荡。销售额还在增长,但利润却年年下滑,组织的士气开始动摇,一线员工越来越没有动力。
那是一段难熬的时期。岩崎社长坦言:“当时大家以为,我们在走上坡路,但其实是在透支体力。”
这时候,很多企业的第一反应是“再开几家店”“换个营销方式”,但マミマート选择了一个反向操作——减速,系统检修。
他们首先放下对“大”的执念,回头看“哪里失血”。销售额在涨,但高成本、低效率、商品结构老化让公司失去了内生动力。于是他们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把运营成本做到极致。
这不是PPT里的策略,而是事关门店存亡的实操选择。他们新推两种新业态:一个叫“生鲜市场TOP!”,主打高附加值生鲜和便当;一个叫“妈咪Plus”,走的是极致性价比路线。
起初,改革阻力不小。有员工甚至质疑:“为什么要冒风险改模式?店铺又没亏。”但岩崎社长的坚持,给了大家一记清醒针:“等亏了才改,可能就来不及了。”
首批门店改造完成后,数据让人振奋。“生鲜TOP!”门店销售翻了两倍,“妈咪Plus”也在第二年达到179%的增长。关键是,整个组织的信心被带动起来了,大家开始相信,不走捷径,也能走得快。
03.实地研学,上尾门店里的“微缩战略地图”
研学当天,我们实地走访了マミマート在上尾市的一家新门店。这家店非常特别,因为它几乎是两种模式的“合体”:门店前半部分是“生鲜市场TOP!”,后半则是“妈咪Plus”。
走进去,第一感觉不是“漂亮”,而是“舒服”。
鱼类、肉类、熟食区域布局极为清晰,SKU丰富但不杂乱,很多便当与即食盒饭的价格压在了400日元以下。顾客在货架前驻足的时间普遍在15分钟以上,有人在结账台说:“我每周来三次,不是因为便宜,而是这里的肉真的新鲜。”
店长告诉我们,他们的选品不是总部定的,而是门店根据区域消费数据与顾客反馈独立决定。总部只提供分析工具,做的是支持,不是控制。
在“妈咪Plus”部分,陈列方式非常简朴,甚至直接用物流架摆货。这种看似“糙”的做法,其实隐藏着一整套“成本极限控制术”。比如使用移动式下坡货架,既方便补货,又省装修;再比如,以小时工为主,只在高峰时段排班,避开人力冗余。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套“微创新”,最后带来的是207%的销售增长率。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靠一次促销或噱头完成的,而是靠“组织力”把小事做到极致。
04.岩崎社长讲演实录,真正的长期主义,藏在四个词里
谈到マミマート为什么能走这么久,岩崎社长说:“我们能坚持到现在,其实靠的东西很简单——信赖、效率、人才、顾客。”
“我们从来不靠广告打市场,而是靠一顿一顿饭,去赢得顾客的信任。”
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零售业的浮躁里。在マミマート看来,品牌不是喊出来的,是买菜买出来的。顾客为什么来?因为“这里的肉不会坏”,“价格不会宰人”,“结账的阿姨总是笑着”。
效率方面,他们把“周转”做到极致:从总部订货到门店上架,只需一天。几乎没有冗余库存,门店员工比大部分超市少30%,但坪效更高。这种组织力不是靠“压榨”,而是靠“协同”。
人才则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门店不是总部的执行者,而是要自己解决问题的战斗单元。”这家公司重视一线育成,每个门店都有自己的特色经营。公司花大量资源培训员工选品、数据分析、顾客沟通,甚至鼓励员工参与经营理念的共创。
而顾客,是他们所有标准的起点。岩崎社长讲过一句话:“我们改价格,不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是为了让阿姨们多来一次。”这种不争胜、不贪快、不浮夸的思维,反而让他们在“卷疯”的零售行业,活成了少有的赢家。
05.不只零售,更是一种区域生态的构建者
マミマート的零售逻辑,不只是“卖东西”,而是“融入社区、服务社区”。
他们不做外卖,也不搞直播,不追资本,不铺渠道。但他们会给小学生办画展,会开亲子烹饪教室,甚至在地震灾害时与市政府签约,第一时间保障物资供应。
这种“融入社区”的能力,是他们活到今天的底层逻辑。不是做一个“大品牌”,而是做一个“可信赖的街坊”。
他们投资导盲犬、赞助环保活动,甚至为员工设立奖学金返还计划、育儿补贴和租房补助——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个体,长期陪伴。
岩崎社长说:“我不是在经营一家公司,而是在照顾一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这,正是我们很多企业在追求规模和估值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写在最后
一场研学,不仅是眼见为实,更是心灵触动。
在マミマート的总部和门店,我们见到的不是奇迹,而是一个“慢慢做”的企业的日常。没有炫技,没有讲故事,只有日复一日的认真和信念。
马瑞光老师说:“连锁这条路,终归不能靠一时热闹。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不是那些最红的,而是那些最稳的。”
这家445年的企业,正在用它的方式提醒我们:速度从来不是连锁的终极目标,被顾客选择、被员工信任、被时间证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