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中国零售市场经历了从大卖场退潮到社区超市赛道再度升温的转变。盒马的“超盒算”、ALDI奥乐齐的扩张,乃至沃尔玛、美团、京东等各方势力纷纷试水社区零售,都在验证一个趋势:离用户最近的一公里,正在成为零售竞争的必争之地。
而在日本东京,这场变革其实早已上演。永旺集团旗下的 My Basket(我的菜篮子),凭借高效的商业模式与极致标准化运营,成长为东京最成功的社区零售连锁品牌之一。过去五年,销售额增长近50%,门店净增三百余家,单店日销约3.15万元人民币,业绩直逼7-ELEVEn。这背后,有哪些值得国内连锁企业学习的启示?
在永旺集团整体营业利润下滑的背景下,My Basket 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曲线。2025财年,销售额约2903亿日元(约139亿人民币),利润近3.9亿人民币,占永旺食品超市板块利润的四分之一。
对永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更是战略版图上的一次“补位”。东京23区土地稀缺,大卖场模式受限,而 My Basket 通过 小店高密度布局,成功渗透核心都市区。标准化的店展与轻量化运营,让其能以更低的成本复制、快速扩张,同时保障单店盈利水平。
坪效数据尤为亮眼:年坪效约23.1万元人民币/㎡,显著高于多数食品零售同行。 这说明其模式并非依赖低价补贴,而是真正依靠运营效率取胜。对于中国正在探索社区零售的企业来说,这种“以小博大”的战略棋子打法,或许比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更具借鉴意义。
My Basket 的成功,不是因为价格最低,而是因为它精准切入了 都市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东京人口超过1400万,单人家庭接近50%,老龄化持续加剧。高密度、小家庭、短消费半径,决定了消费者更倾向于步行3-5分钟就能满足日常餐饮需求。
与 ALDI 走“极致低价”不同,My Basket 更像是东京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商店”。它在门店中精选约3300个SKU,覆盖一日三餐刚需——蔬果肉蛋以预包装为主,冷冻便当、炸物、沙拉与酒类饮品强化场景化消费。这种极致精选不仅降低了损耗,也让店铺在有限面积内提升了周转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My Basket 并未陷入“便利店卖点服务化”的陷阱,而是坚持聚焦食品零售本身。不提供快递代收、水电缴费等功能,而是把有限空间全部留给一日三餐。 这种聚焦让其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差异化定位:便利店的效率+超市的商品力。
对于中国连锁品牌而言,这意味着:比起单纯依赖招商扩张,如何真正理解用户需求、形成差异化定位,才是提升门店业绩和用户留存的关键。
My Basket 的另一大成功密码,在于它把复杂的零售运营拆解成高度标准化的动作。
供应链整合:依托永旺集团,门店实现共同配送与统一补货。店铺无需承担大量库存压力,保持轻量化运营。
店展与布局:所有门店严格控制在200㎡以内,卖场设计模块化组合,货架宽度统一,便于跨店复制和优化管理。
人效管理:门店平日仅需2人即可运营,高峰期最多3-4人。以自助收银为主,人工柜台仅作补充。
团队打造:其“跨店支援”机制尤为创新。员工可通过内部APP自由申请附近门店的班次,最短2小时起。这种灵活用工机制,不仅缓解了零售行业普遍的人员紧缺问题,还增强了团队黏性。
财务数据显示,My Basket 的销管费率仅23.7%,显著低于同业平均水平;经常利润率达到2.8%,甚至高于不少传统食品超市。 这正是标准化、供应链整合与团队灵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国内连锁企业而言,启示在于:门店复制的速度取决于标准化的深度,盈利能力则取决于供应链整合与人效管理。 如果缺乏这两大底座,再多的招商与扩张,也难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增长。
My Basket 的案例,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在零售业中,比规模更重要的,是模式的可持续性;比价格更持久的,是用户生活方式的洞察。
对于正处在社区零售赛道探索期的中国连锁企业来说,如何通过标准化运营、优化管理、供应链整合与团队打造,既提升单店业绩,又实现稳点运营与快速扩张,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课题。
换句话说,My Basket 告诉我们:真正的“便利店杀手”,不是把价格压到极限,而是把用户的生活需求理解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