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三季度,永辉超市累计闭店325家,几乎以“日均一店”的速度加速收缩。这一幕不再是孤例,而是传统零售集体进入“系统更新”阶段的冰山一角。电商的效率冲击、即时零售的速度革命,以及消费行为的结构性变迁,正逼迫着这个曾经被视为最“稳定”的行业,走上一条“重构与重生”的转型之路。本文将从闭店现象入手,穿透数据背后的行业逻辑,看清消费者变了什么、零售该变什么,又有哪些品牌正在从“转型的阵痛”中重建生机。
内容来源:行业资讯
责编丨小逸 排版丨小逸
3124字|6分钟阅读
在以往的商业常识中,零售门店总是与“增开”联系在一起。开更多店,意味着市场扩张、渠道下沉、营收增长。但当永辉、家乐福、步步高等零售巨头纷纷大规模关停门店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这个行业最熟悉的游戏规则正在失效。

关店,表面看是一种经营困局,实则反映的是整个线下零售模式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错位加剧。从“低价+货架”到“体验+关系”,从“全覆盖”到“精准触达”,今天的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传统商品陈列逻辑,而在用脚投票重构新的场景偏好。而线下零售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抵抗电商,而是如何重新找到自己在时代中的“意义感”——毕竟,线下不是不能存在,而是不能“照旧存在”。
01
闭店潮不是终点
而是转型的信号弹
永辉的财报上,那串越来越长的关店数字令人警醒。从年初至三季度末,累计关店325家,仅新开2家。这并不是孤例,而是行业的集体宿命:曾经的商圈中心,如今变成了冷清的空铺;曾经日均上万客流的卖场,如今在“线上下单+前置仓配送”的节奏里显得迟缓。

但这波关店潮背后,其实藏着更深的结构性信号——它并不是终局,而是一次“重新选择路径”的主动调整。一些企业选择撤离盈利空间严重压缩的三四线市场,集中资源重构一、二线的场景体验;一些品牌则转向小业态、便利型模型,试图以更贴近生活的姿态“转身再见消费者”。
可以说,闭店是痛苦的,但更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种旧的零售范式开始自我清理,为“再生”腾出空间。
02
消费者变了
零售逻辑也必须变
关店只是表象,更本质的变化来自于消费端的深度重构。当一代消费者逐渐远离“逛超市”的习惯,新的购物偏好和决策路径也在悄然生成。今天的零售业,面临的挑战早已不是“品类不全”,而是“场景不对、节奏不对、心智不对”。
1.即时性需求:即时场景的主场不是电商
过去,电商的“次日达”已然代表效率极限,但在很多生活细节中,它仍然不够快。你想喝一瓶冰可乐、孩子临时要带点零食上学、朋友来家里想备点水果,这些看似琐碎却真实的即时需求,是线上零售所无法覆盖的“最后一公里空窗”。
于是,便利店、社区小型超市,甚至楼下的自动售货机,都在悄然承担起“即时解决方案”的角色。2025年,社区零售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其中即时零售占比已超40%。这表明,零售的一个基本功能正在回归:满足当下的“刚需”,就在“附近”。
对于线下零售来说,这是一块尚未被完全替代的“价值洼地”。不是电商做不好,而是它本就不适合。而谁能抢占这些碎片化、临时性、高频次的消费场景,谁就重新拿回了一块“时间红利”。
2.体验感需求:线下不再只是交易场所
新一代消费者,越来越把购物当成一种“关系行为”与“情绪行为”。他们走进线下,不只是为了买什么,而是为了感受什么。是陪伴,是沉浸,是社交,是打发时间的理由,是自我身份的投射。
这正是线下零售真正的护城河所在。因为体验、氛围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身是无法被纯线上还原的。比如说,年轻人热衷去山姆会员店“边逛边吃”,而不是单纯买单就走;家庭用户喜欢在盒马边采购边用餐,把一次购物当作一次家庭聚会的延展。
这些需求,不是附加价值,而是决定是否选择你的根本理由。传统零售过去太习惯于“把商品卖出去”,却忽略了“让顾客留下来”。而今天,这一逻辑正在彻底倒置。
03
不是消亡,而是重生
三种“活下来”的新范式
当传统路径不再奏效,一些头部品牌已经给出了新的解法。他们没有简单地转型电商、拼低价,而是从结构上、逻辑上、体验上去重新定义“零售是什么”。
1.融合即生机:沃尔玛的“店仓一体”战略
沃尔玛选择不做自建电商平台的“苦战者”,而是与生态联动成为“协作者”。通过打造“沃尔玛到家”小程序,并入驻美团、京东等流量平台,沃尔玛快速打通线上入口。

更关键的是,他们将线下门店功能转为“前置仓”——商品依旧陈列,但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小时达”的配送枢纽。线上下单、门店发货、就近配送,不仅压缩了物流半径,也让实体店不再只是“卖场”,而是成为“配送网格”的关键节点。在这一逻辑下,门店本身的坪效、物流效能、客户黏性都得以重估——这是一次用“融合效率”重构线下价值的典型案例。
2.场景即吸引力:盒马鲜生的“休闲化超市”
盒马不是在卖鱼、卖肉,而是在打造一种“可以顺便采购”的线下休闲体验。你走进盒马,可能是为了吃顿饭,也可能是为了陪孩子在水产区看虾跑跳,但你最终总会顺手带走一些食材。

这种“先场景后消费”的模型,打破了传统超市“以货架为中心”的动线设计,转向“以体验为中心”的场域营造。水产+餐饮、试吃+教育、动线+娱乐,让超市变成了家庭、朋友、社交人群的“日常目的地”。它不是改变了零售的本质,而是延长了零售的路径。消费者愿意停留,就有更多转化的可能。体验,就是粘性。
3.会员即护城河:山姆的“精选+社群”打法
在一片拼价格、卷促销的市场里,山姆反其道而行,靠“精选SKU+年费会员+高频复购”构建了自己的封闭生态。

每一个商品都经过筛选与优化,SKU总数控制在4000个以内,但个个高频、个个爆品。你不再需要在成千上万个选择中徘徊,而是被动接受“我为你挑好的”。
会员付费机制,一方面带来稳定收入,另一方面也筛选出有忠诚度的用户,再借助社群拼团、会员活动、线下试吃等手段,把“购物”转化为“关系”。这是一种“用户结构”的优化,而非流量的扩张。在消费趋于理性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打法反而能穿越周期、稳健增长。
写在最后
重构而非终结,线下零售的意义正在更新。
传统零售的终点,不在闭店,而在不变。那些仍旧坚守在“货架+价格+坪效”公式中的企业,正在被消费者悄无声息地抛弃。而那些愿意围绕“时间价值”“体验价值”“关系价值”去重新搭建门店逻辑的品牌,才有机会重启线下的意义。
线下不死,只是不再是过去的样子。它从“渠道”变成了“场景”,从“售货”变成了“服务”,从“物理空间”变成了“情绪链接”。
永辉的关店潮,也许只是旧零售时代关上的一扇门,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另一扇关于“新线下”的窗,正被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