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店不是靠单店奇迹叠加出来的,而是靠品牌与组织的双轮驱动。
品牌是外在的信任与认知,组织是内在的交付与复制,二者如阴阳共生,互为镜像。想要真正走出从“一店”到“万店”的跃迁之路,企业必须建立起内外贯通的系统经营哲学。本篇,将带你看清品牌与组织如何协同共振,支撑连锁企业在周期更迭中持续生长。
很多人以为,连锁的核心是品牌出圈,或是单店盈利能力。但真正走到万店规模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把品牌与组织当成“一件事”。品牌是外化的承诺,组织是兑现的能力:没有组织,品牌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品牌,组织的价值难以对外释放。
正如马瑞光博士在《万店连锁之道》第七课中指出,万店连锁不是面子和里子的分工,而是阴阳互根的系统进化。品牌与组织的协同优化,既是一种理念重塑,更是一门实践艺术。
以下为书籍的部分原文内容:
在这个商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连锁企业所面临的早已不再是单一门店的竞争,也不再是某个爆款产品的竞争,而是整个系统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的终极较量。优秀的连锁企业,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商业组织的边界,演化成为一个高度协同、内外贯通的生态系统。该系统由两大支柱构成:一是对外的品牌影响力,它决定了企业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是企业在市场中的身份与承诺;二是对内的组织支撑力,它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交付品牌所承诺的价值,是企业兑现承诺的能力与系统。连锁企业若想实现持续增长,必须同时向内求索、向外洞察。
品牌与组织并非两个独立的实体,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现形式。我们常说,品牌是一家企业的“面子”,组织则是它的“里子”。事实上,品牌与组织的关系,恰如道家所言“阴阳互根,相生相长”。品牌为阳,向外发散,追求认知与影响;组织为阴,向内收敛,注重沉淀与积累。二者犹如道家思想中的阴阳两仪,并非割裂存在,而是同源共生,互根互用,在阴阳互济中达到动态平衡,共同构成企业生命的完整循环。
从消费者视角看,日常接触的是品牌。连锁品牌的视觉形象、服务体验、产品品质、沟通话语,这一切构成了品牌认知的总体印象。而从连锁企业内部来看,这一切的背后,是组织在支撑。组织文化、人才结构、流程机制、价值观传递,这些看似“后台”的要素,恰恰决定了“前台”品牌的表现力。
因此,我们说品牌组织的优化(Perfection)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它不是阶段性任务,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专属职责,而是贯穿企业从初创到成熟、从区域到全国、从单一业态到多元生态整个发展过程的核心命题。很多企业把品牌理解为视觉体系或宣传话术,把组织理解为人力资源或管理制度,这是极大的认知误区。真正的品牌组织建设,是一场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价值重构工程。
品牌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是组织能力最真实、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形于中而发于外”,一个企业的内在组织素质——包括文化底蕴、管理精度、技术实力和人才密度——必然通过其品牌形象、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投射于外。一家门店服务是否周到,一款产品是否可靠,一次营销是否走心,本质上都是组织能力的溢出。因此,连锁品牌的优劣,从来不是单一的广告投放量所能决定的,而是组织系统能力的真实外显。
组织的内在能力决定了品牌的外在高度与可持续性。丰田汽车享誉全球的“可靠耐用”品牌形象,绝非一句广告语所能奠定,其根本源于整个丰田生产方式(TPS)这一卓越的组织能力。TPS体系中的“准时化生产”、“自动化”、“改善文化”等核心要素,确保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每一个制造环节都达到极致精度,将故障率和损耗降至最低。这种深植于组织肌理的制造哲学,使得“开不坏的丰田”从一句宣传口号变成了消费者口中的信赖认证,品牌由此扎根。
品牌与组织的映射关系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产品的质量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制造与工程管理能力;服务的响应速度与专业度体现了人力资源培训与流程管理水平;品牌推陈出新的频率与成功率揭示了研发体系的活力与效率;而在面临公关危机时的应对表现,则是对组织韧性、价值观与沟通机制的全方位压力测试。
品牌承诺需要组织能力来兑现。没有强大的组织支撑,再好的品牌理念也难以落地生根。品牌的承诺本质上是企业向市场开出的一张支票,而组织能力则是确保这张支票能够承兑的银行账户。
例如,蜜雪冰城“高品质平价餐饮”的品牌定位背后,正是其强大的组织能力支撑。通过自建供应链体系,从茶叶种植到原料加工实现全程可控,显著降低了成本;建立行业领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各门店运营数据,精准指导产品制作和库存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加盟商培训机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了每一杯产品的口味稳定。正是这套组织体系使蜜雪冰城在保持极致性价比的同时,仍能保证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的稳定输出。
连锁企业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需注意把握以下原则:品牌定位必须量力而行,任何承诺都不能超越组织当前的实际能力与容量,否则便是透支信用;组织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要为企业未来的品牌升级与市场扩张预留出能力和空间;需建立一套灵敏的反馈机制,持续监测品牌承诺与组织执行力之间的差距,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唯有将品牌承诺深植于组织体系,连锁企业才能实现从品牌概念到用户体验的完美转化,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壁垒,实现与消费者的长期共赢。
很多连锁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关键转折:是继续依赖创始人驱动,还是转向系统驱动?是继续靠机会红利增长,还是靠组织能力增长?
事实上,能够跨越周期、持续赢利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完成了从“对外求快”到“向内求强”的转变。它们既关注消费者端的声音与变化,也重视组织端的沉淀与迭代。
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一场永恒的平衡艺术,它既要“向内求”,苦修组织内功;又要“向外求”,敏锐洞察外部市场与客户需求的变迁。这看似是在“格物”——即深入地研究产品、分析市场、优化渠道;但其终极目的实则在于“格心”——即深刻地洞察人性需求,锤炼内在文化,塑造共通的价值观。这种内外兼修、物心统一的智慧,正是品牌与组织协同优化的最高精髓。
向内求,意味着企业要持续聚焦于文化建设、流程优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等内生性能力的培育。华为之所以能建立起“技术领先、值得信赖”的全球品牌形象,其根本在于每年投入千亿于研发,并构建了“以奋斗者为本”的激励体系,这种强大的向内求索的组织韧性,是其品牌力量的源泉。
向外求,则要求企业始终保持对市场的前瞻性洞察,深入理解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把握行业结构与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全球快消巨头宝洁公司,其长达百年的品牌生命力,正源于其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消费者访谈和数据分析,持续优化产品矩阵和服务体验,从而使其组织活力与外部市场变化同频共振。
这种“内外互通”的经营哲学,要求企业既要懂得“做事”,也要懂得“做人”。做事,是战略执行、流程构建、绩效实现;做人,则是文化塑造、团队凝聚、价值观践行。只有人与事相辅相成,品牌才有温度,组织才有战斗力。很多企业把价值观挂在墙上,却没有融入流程;把用户体验挂在嘴边,却没有授权一线。这样的品牌是虚弱的,其组织也是断裂的。
格物是手段,格心是目的。当我们深入研究一个产品的外观、功能、成本时,实质上是在探求它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性中对美、对效率、对价值的渴望;当我们优化一条流程、设计一个组织架构时,实质上是在构建一套能激发人性善意、创造力和责任感的规则场域。物心统一,方能实现品牌与组织的优化。
要实现品牌与组织的高度统一,最终必须落实到“知行合一”的实践之道上。企业领袖的“知”——即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品牌战略,必须通过全体成员的“行”——即组织的架构、流程、考核与日常行动,得到贯彻与彰显。
真正卓越的企业,从不是徒有其表的宣传者,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他们讲的与做的是同一套理念,品牌的承诺与组织的能力高度统一,从而赢得市场的持久信任。因此,连锁企业在战略制定之初就应该将品牌定位与组织构建同步规划,确保外部形象与内部实力匹配;在执行过程中,使品牌传播与组织运营协同推进;在评估体系里,用同一套价值标准衡量品牌资产与组织健康度。任何割裂二者的行为,都将导致企业陷入“言而不行”或“行而失言”的困境,最终损害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苹果公司真正将知行合一落实到了品牌与组织的优化建设之中。其品牌以“创新”、“简约”和“用户体验至上”闻名于世,而这绝非仅凭营销传播就可实现。背后支撑这一品牌形象的,是苹果高度协同且封闭整合的组织体系:从乔布斯时代起就确立的顶级设计团队拥有至高话语权,确保产品美学与用户体验的高度统一;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够调动全球顶级供应商资源,实现精密制造与准时交付;苛刻的品控标准和秘密的产品测试流程,确保了出厂产品几乎无可挑剔的质量。它的品牌承诺通过严密的组织流程得以兑现,而组织的高效运作又不断强化其品牌神话,二者形成完美的阴阳闭合,生生不息。
苹果的案例启示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连锁企业必须致力于构建品牌与组织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例如定期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审视品牌形象与组织能力之间是否存在错配与断层,并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建立跨部门的品牌管理委员会或协同工作流程,确保品牌战略的制定与组织能力的建设能够同步推进,而非各自为政;有意识地培养和引进既深刻理解品牌传播又精通组织管理的复合型领军人才;最终,要努力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持续学习、持续进化的生命体,能够根据外部品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适和升级其内部组织形态与能力。
真正优秀的连锁品牌,从不仅仅是在卖产品,而是在输出一套可信赖的生活方式或解决方案;其组织从不仅仅是在执行命令,而是在持续创造价值、培养人才、沉淀知识;把品牌理念植入组织行为,让每一名员工成为品牌的代言人;同时又把用户反馈逆向输入组织系统,驱动产品、服务与运营的迭代,从而打造了从品牌到组织、再从组织到品牌的闭环价值流。
要实现品牌与组织的优化,并非仅靠工具、模型或者某一次战略会议,而是需要连锁企业领导者从根本上重塑认知,把品牌与组织建设视为一个生命体的两个维度,用系统思维代替割裂思维,用长期主义代替机会主义。很多连锁企业最大的瓶颈不是资源不足,而是认知不足;不是外部环境变化太快,而是内部系统进化太慢。
品牌与组织的优化之旅,事实上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从战略到执行的全面升级。作为企业领导者,我们既要有见微知著、洞悉本质的系统思维,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唯有将品牌建设与组织优化融为一体,构建起内外相通、阴阳相生的经营系统,连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态定位,实现持续赢利,从一时的优秀迈向永恒的卓越。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本来是一件事情,只是很多人分成两件事情了。“组织是品牌的开始,品牌是组织的成果”,只是很多企业把组织、品牌当成了两个职能,实际上也是一件事情。不断的共同迭代、优化似乎是永恒的主题。
总之,组织的复制、裂变、整合,对应的是品牌的打造、传播、授权。推动组织成为领袖品牌,最终成为轻组织、重品牌的万店连锁,形成组织“连”起来,品牌“锁”起来,这一直是全域连锁的黄金法则之一。
品牌与组织,本质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品牌承载认知与信任,组织兑现承诺与价值。二者协同,才能让连锁企业走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裂变的长效增长之路。
万店不是门店的堆叠,而是组织的裂变与品牌的升华。正如马瑞光博士所言:“组织是品牌的开始,品牌是组织的成果。”唯有让品牌理念深植于组织肌理,让组织能力反哺品牌价值,连锁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一时优秀到长期卓越的跃迁。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连锁企业的尽头不是公域,也不是私域,而是二者的动态协同?又该如何在“阴与阳”的动态平衡中,帮助连锁企业构建全域增长的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