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传统地方美食普遍面临“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境。以广式煲仔饭为例,过去大多依赖街边小店和厨师经验制作,缺乏统一标准、品牌形象以及跨区域复制能力,难以形成规模化连锁。
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要求的提升,以及供应链成熟和连锁运营模式的完善,这一局限正在被打破。煲仔正通过门店标准化升级、自动化设备引入和文化价值塑造,实现从“小而美”到“大而强”的转型,将广式煲仔饭推向全国市场。
品牌的发展路径也为其他“有品类、无品牌”的传统美食提供了实践范式:从单店模型优化,到非遗技艺标准化,再到全国范围的可复制扩张,每一步都体现出连锁化经营的逻辑与潜力。
01.升级门店模型打通商场化与高效运营
传统煲仔饭门店多为社区街边店,面积小、座位有限,明火人工操作依赖厨师经验,出餐效率低且稳定性差。煲仔正通过门店模型升级和自动化设备创新,打破这一局限,实现高效、可复制运营。
以广州天河东方宝泰店为例,门店面积从60平方米扩展至130平方米,新增90个餐位,并通过开放式布局和动线优化,实现午市高峰两轮翻台,点单到出餐仅需约10分钟。核心支撑是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流水线煲仔炉,轨道输送烧制系统可单小时出品216煲,最快8分钟完成一煲,同时保留传统砂煲的“黄金锅巴”和锅气,实现效率与口味兼顾。
门店升级还体现在产品矩阵的丰富化。煲仔正以煲仔饭为核心,辅以炖汤、广式甜品及小吃,形成“煲仔饭+炖汤+甜品+小吃”的完整产品结构。品牌创新推出啫啫排骨煲、啫啫鸡煲及季节性新品如蒜香小龙虾煲仔饭,兼顾经典与创新,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通过门店升级和产品丰富化,煲仔正成功打通了从街边小店到商场高效运营的商业模式,为后续规模化复制奠定基础。
02.非遗技艺产品化打造正宗心智闭环
在门店模型优化的基础上,煲仔正将广式煲仔饭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现代化转化。通过拆解手工技艺,将食材选择、配比、火候和出餐时间等关键环节标准化,实现“千店一味”,降低对厨师个人经验依赖,增强可复制性和扩张能力。
品牌文化建设同样重要。煲仔正通过门店、菜单和宣传物料展示创始人传承技艺的故事,如“传承三代人,做好一煲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知。
此外,通过非遗市集、文化活动和跨界合作,传统技艺被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资产,形成“非遗=正宗=可信赖”的心智闭环。视觉符号、短视频和商圈广告的高频覆盖进一步加深品牌记忆,提升认知度和忠诚度。
这一从“工艺传承”到“正宗心智”的闭环打造,使煲仔正不仅成为餐饮品牌,更成为传统美食文化与现代商业逻辑结合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地方传统美食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03.快速扩张构建可复制单店模型
2025年7月,煲仔正一次性新开20余家门店,覆盖广东、广西、安徽、北京等地,标志着街边风味品类正迈向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发展。
中式米饭快餐市场具有高频、刚需、受众广等特点。红餐网数据显示,2024年市场规模达2770亿元,同比增长10.2%,预计2025年突破3000亿元,为品牌扩张提供坚实支撑。
煲仔正通过直营模式打磨单店模型,开放加盟后迅速进入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门店总数已超300家,形成以广东为核心、辐射周边省份的布局。总部为新店提供选址评估、人员培训、开业指导及运营支持,提升启动效率和经营成功率。
在供应链和线上运营方面,品牌通过台山丝苗米直供、李锦记定制酱油及中山黄圃腊味定点生产,保证核心原料稳定供应。同时,直播带货和外卖渠道使部分门店月订单量达三至四千单,线上线下协同支撑门店可复制性和全国扩张。
从单店打磨到供应链控制,再到品牌传播和线上运营,煲仔正逐步建立起标准化、可持续扩张的全国连锁体系。
写在最后
煲仔正的成长证明,传统品类通过标准化、自动化和品牌化升级,能够实现从街边小店到全国连锁的跨越。小小砂锅背后,是门店模型创新、非遗技艺传承与供应链优化的系统支撑,为广式快餐及其他“有品类、无品牌”的传统美食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逸马连锁产业集团21年来专注于连锁产业研究与服务,持续关注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深入市场洞察与可复制运营模型梳理,致力于帮助更多品牌实现标准化扩张和可持续增长。
未来,随着连锁模式深化与创新,传统品类的品牌化道路将更加广阔。逸马将继续以专业视角提供研究与服务,助力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稳健成长,实现从品类突破到全国布局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