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才是真正的连锁?是门店数量的堆叠,还是经营能力的复制?是规模的壮大,还是价值的共鸣?
在连锁扩张的路上,许多企业止步于“看起来像连锁”,却始终迈不过“锁得住”的门槛。从品牌授权、供应链协同,到组织文化的渗透,连锁的核心从来不是“复制几个门店”,而是“复制一个系统”。唯有穿越“连而不锁、既连又锁、不连而锁”的三重境界,企业才能真正具备可持续裂变的内生力与战略性护城河。
以下为书籍的部分原文内容:
连锁经营的三重境界:从形式统一到价值共生
复制做的好不好,直接决定着连锁的境界。通常来说,连锁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连而不锁:连锁经营的初级形态
连锁经营的第一重境界,表现为形式上的连接而实质上的松散。这种状态下,企业往往只实现了视觉形象的统一,却未能建立深层次的管理协同。中国早期的连锁书店大多停留在这个阶段,统一的店招和装修背后,是各自为政的采购系统和经营策略。这种“形连神不连”的状态,就像一支没有指挥的乐队,虽然乐器相同,却奏不出和谐乐章。
这种初级形态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许多本土快餐品牌。它们热衷于快速扩张门店数量,通过简单的品牌授权收取加盟费,却缺乏对加盟商的有效管理和支持。结果往往是开局轰轰烈烈,结局惨惨淡淡。这些品牌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实质连接的连锁,就像沙滩上建造的城堡,经不起市场的潮起潮落。
连而不锁的困境在服装零售行业尤为常见。许多服装品牌通过批发模式快速建立全国销售网络,表面上拥有数百家“连锁店”,实则只是松散的供销关系。当电商冲击来临时,这类体系往往最先溃败。美特斯邦威曾经的风光与困境,正是这种模式的写照。也提醒了我们:仅有商品的流通而没有经营的融合,终究难以形成真正的连锁合力。
为什么会出现连而不锁的情况呢?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成功的惯性。很多连锁企业顺利地实现了从无到有、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至此便认为,只要能延续成功的经验,便可以实现“三生万物”了。但他们忘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复制裂变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生“走样”的情况。况且,随着加盟数量的激增,经营的问题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如果领头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依旧在凭借成功的惯性去管理一个早就今非昔比的连锁企业,就很容易导致“连而不锁”的局面。
第二,战略的缺失。把一家店发展成十家店,是战术上的问题;可把十家店管理成“一家店”,却是战略上的问题。许多连锁企业不缺乏聪明的战术,却鲜有智慧的战略,而战术上的勤奋始终无法弥补战略上的懒惰。所以,重战术轻战略,是“连而不锁”现象发生的第二层原因。
第三,品牌观念淡薄。许多连锁企业把品牌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提升知名度,进而认为花钱打广告就是在打造品牌。但品牌是外化的,也是内化的,甚至很多时候,让自己人认可自己的品牌,比让消费者认可自己的品牌更重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也很难走出“连而不锁〞的怪圈。
连而不锁的现象,最终必然导致松散混乱的局面,而一个连锁企业的机体,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自然也无法发展和壮大。因它没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与理念,也没有实实在在可持续的品牌价值。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经营状况只是看起来像连锁,却绝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连锁,它距离真正的连锁还有很长的距离。
第二重境界:既连又锁:连锁经营的中级境界
我们说的连锁,既需要“连”——通过不断复制相同的模式、渠道等,实现更广的覆盖面;还需要“锁”——加强对连接点的有效管控和督促效益实现。唯有二者结合,才能形成连锁。连锁不是简单的布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操作。
当连锁经营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我们必须避免掉进“连而不锁”的漩涡,朝着“既连又锁”的境界迈进。到了“既连又锁”的中级境界,企业既保持终端的形式统一,又建立实质的经营协同。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对这种平衡的把握。通过统一的供应链体系、培训系统和运营标准,肯德基使数千家门店保持统一形象。这种深度连接,就像交响乐团,每个乐手既遵循统一乐谱,又能发挥专业技艺。与此同时,7-Eleven将这种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它的加盟系统不仅统一了门店形象,更通过共同配送、信息系统和经营指导,将分散的门店编织成有机网络。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商品开发体系:总部根据销售数据指导新品研发,再通过统一配送推向所有门店。这种“连”与“锁”的辩证统一,使7-Eleven的单店效益常年领先行业。
华住酒店集团的“联邦制”管理模式同样展现了中型连锁的协同智慧。它既保持中央对品牌标准和核心系统的控制,又赋予区域分部适度的自主权。这种架构设计,既避免了过度集权的僵化,又防范了过度分权的混乱。就像中国传统的“郡县制”,在中央统辖与地方自治间找到平衡点。
分析了以上优秀案例,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既连又锁的目标呢?
方法不一而足,但衡量的指标却是比较明确的,关键性的指标主要有:
连锁经营的第一道“锁”,就是“标准”。一个连锁企业有没有复制的标准?它的标准能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这是值得所有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另外,拥有了标准之后,还要考虑能否把标准执行下去?一纸空谈的标准毫无意义,只有那些能把纸面上、口头上的标准落实到实际中的企业,才算是拥有了这第一道锁。
更重要的一点是,连锁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标准化既是管理的要素,也是品牌的要素。标准是品牌的基础,先有统一的标准,而后才有统一的品牌。可以说,在连锁经营的品牌化之路上,标准化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儿。
连锁经营的第二道锁,就是“依赖性”。所谓的依赖性指标,其理论基础来自“资源依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A对B的依赖,形成了B对A的权力。说得更直白、更贴切一些就是,在连锁经营的模式中,总部想要“锁定”上下游,即供应商与加盟商,让他们依赖你。这一指标的达成,是连锁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连锁经营的第三道锁,就是“共同发展”。连锁企业锁得牢不牢,取決于标准化指标和依赖性指标;而锁得久不久,则主要取决于共同发展指标。所谓共同发展指标,其核心是一个分配机制的问题。
有些连锁企业,总部赚得盆满钵满,分部过得举步维艰,这绝非长久之道;有些企业则正好相反,分部发展迅速,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向上输送机制,总部无法从中获取应得的利润,无法进一步从总体上谋划发展、开拓蓝海,这也是难以长久的。前者是“头脑发达四肢孱弱”,走不了太远、太险的路;后者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总有莽莽撞撞走错路、掉沟里的一天。所以,二者都不足取。
好的连锁企业,决不能一损俱损,但干万要一荣俱荣。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从属关系,实现既连又锁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利益分配机制,指的不仅是财务的分配,也囊括了人员的分配。我们不仅需要让钱“转起来”的财务分配机制,更要探索让人才“流动起来”的人才流动机制。二者结合,构成了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共同发展的态势。
在复制的过程中,构建标准化,形成依赖性,实现共同发展,这是连锁企业所要越过的三道门槛。跨过这三道门槛,企业的连锁机制才算是入了门,才有了稳步向前的力量,才有了与群雄逐鹿中原的入场券。
第三重境界:不连而锁:连锁经营的最高境界
连锁经营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连而锁”的化境。当企业形成了自有的商业模式,无形资产的盈利比重便开始大幅上升,这是,企业就发展到了品牌生态的阶段,实现了不连而锁的境界。在这个层面上,形式上的统一不再重要,价值上的一致才是核心。
华为就是典型案例。我们可以从多个渠道感受到消费者对华为产品的热衷。这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就如同一个闪耀的灯塔,即便它的产品没有提前设定种种渠道,但它依然能够延伸到各个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地方,让消费者感知体验,并在一开始就抢占销售的先机。
华为的魅力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一般产品生产、铺货等流程的惯常操作,而让消费者走到了产品销售的前端,即主动生产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主动寻觅产品。这就是不连而锁的境界,也是不连而锁的力量。这种境界就像中国书法中的“意在笔先”,超越形式而直指本质。
无独有偶,日本茑屋书店呈现了另一种“不连而锁”的可能性。通过采用“连锁而不复制”模式,每家门店都根据所在社区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但却都延续着“生活提案”的核心价值。这种形散神聚的状态,正是“不连而锁”的精髓所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连锁不在于形式的一致,而在于价值的共鸣。
在复制中升级:连锁境界跃迁的路径与智慧
从初级到高级的境界跃迁,首先需要建立可复制的标准化体系。海底捞的“师徒制”提供了成功范例。它将复杂的服务流程分解为可传授的标准化动作,再通过言传身教实现文化传承。这种“先固化,再优化”的路径,就像武术修炼,先学套路,再求变化。
数智化是推动境界跃迁的关键杠杆。便利蜂通过算法驱动,实现了“千店千面”的智能化运营。每家门店的商品结构都会根据周边客群自动调整,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统一的数字中台之上。这种技术赋能,让连锁经营既保持统一性,又具备灵活性。
价值观传导是最高境界的核心要义。无印良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源于其对“简约生活”理念的坚持。无论东京还是巴黎的门店,都在用不同方式诠释同一价值主张。这种文化穿透力,使得无印良品超越了传统连锁的物理边界。
连锁经营的三重境界,实际上是组织能力进化的三个阶段。从形式统一到管理协同,再到价值共生,每一次跃迁都意味着竞争壁垒的提高。未来的连锁冠军,必定是那些能够超越物理连接,实现文化共鸣的企业。这既需要系统性的构建能力,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匠心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连锁经营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修行。
连锁裂变双引擎:从内部创业到外部扩张的增长法则
前面我们一直在谈论复制,那么连锁复制的目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为了实现模式裂变。裂变对连锁企业来说,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同时会像物理核反应一般释放出大量能量,提升连锁企业的竞争力。
连锁裂变通常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内部扩张,即门店合伙人模式;另一种是外部扩张,即特许经营。
门店合伙人模式
内部门店合伙人制度是连锁企业裂变增长的一项重要引擎。
为什么要发展门店合伙人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资金方面。通过发展内部合伙人的方式,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比如,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即通过合伙人共同出资,最后实现全国各分公司项目的快速推进。
其二,人才方面。传统的人力资源,很容易陷入“人难招和人难留”的瓶颈。合伙人模式可以有效地吸引、绑定和激励优秀的人才,解决门店人才短缺的问题。
其三,精力方面。实行合伙人制,可以让老板简化管理,提升效率,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战略问题,而不必陷入纷杂的事务中。
华住酒店的“店长合伙人”计划颇具代表性。通过让优秀店长投资新店并分享收益,华住既解决了人才瓶颈,又缓解了资金压力。这种机制下,店长不再是打工者,而是创业者,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显著提升。内部裂变的关键在于建立共赢的激励机制,让员工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就像细胞分裂,既是繁殖,也是成长。
特许经营模式
外部特许经营是连锁企业裂变增长的另一重要引擎,更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加速器。
特许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契约的形式,授权其他企业在特定地区提供其产品和服务,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许经营既是连锁企业的扩张战略之一,也是加盟进行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特许经营是全球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许多发达国家将特许经营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商业形态。
绝味鸭脖的扩张策略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建立完善的加盟支持体系,绝味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全国布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了“放”与“收”的平衡:放经营权,收质量关。外部裂变的要诀在于选择价值观一致的合作伙伴。就像嫁接果树,既要接口吻合,更要品种相配。
事实上,优秀的连锁企业都善于同时运用内外两种裂变方式。例如麦当劳一方面通过特许加盟快速扩张,另一方面通过员工持股保持核心团队稳定。正是这种“内外兼修”的裂变策略,造就了麦当劳的餐饮帝国。既要像直营一样管控质量,又要像特许一样激发活力。就像阴阳太极,相生相克,生生不息。
写在最后
连锁,不止于复制,更是一次系统能力的重构与价值认同的建立。只有穿越三重境界,才能从“看起来像连锁”迈向“真正成为连锁”。
下一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直营与特许的协同之道,如何通过标准化与数智化,实现连锁企业在扩张中的控制力与共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