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路径下,连锁品牌的增长往往是“从1到100”:先在区域做强,再考虑全国布局。无论是茶饮、餐饮,还是零售服务行业,标准化、招商体系、门店复制路径都显得至关重要。
但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格局正在悄然生变。一批原本并不出名的区域品牌,不等规模突破100店,就率先选择“走出去”,抢占一线市场”。
去茶山从贵州走到深圳;
上山喝茶从云南进驻上海;
眷茶从郑州跨入华南市场;
而这家来自苏州的“梧桐姥姥”,则用一杯“白月光”在上海、南京火速复制爆店模式,开一家火一家。
这场连锁领域的新变局,不只是品牌跑得快,更是打法变得“轻、准、深”。
当我们把镜头拉近“梧桐姥姥”,你会发现:它的扩张路径,几乎与主流茶饮连锁品牌截然相反。
没有招商部,门店以直营为主;
没有开店KPI,不鼓励小白参与;
没有大规模营销投入,初到上海仅花4000元请探店博主,就登上美团热销榜Top1;
没有故意制造排队效应,一开业就同步上线外卖渠道。
而即便如此,梧桐姥姥仍取得了惊人的经营数据:
上海30㎡门店,开业首周日营业额破3万
日均营收稳定在2万+
美团、饿了么连续霸榜11个月
产品复购率超过40%
这意味着,它构建了一套不依赖传统招商通路的“高复购×高坪效”盈利模型,成为区域品牌中罕见的“单店业绩爆发力”样本。
从连锁增长视角来看,这正是近年来我们在多品牌中反复看到的一个趋势:比起规模化招商,更重要的是“模型成熟度”。
只有当门店模型能自然跑出业绩,扩张才不是“赌博式复制”。
虽然没有标准化招商流程,但梧桐姥姥在产品结构与用户体验上,却呈现出极强的“标准化落地”能力。
首先是对原料的极致讲究与持续升级:
茶底使用200元/公斤的高品质茉莉花茶;
牛奶从纯牛奶进化为短保鲜奶,再迭代为冰博克;
复购产品“腔调”使用贵州铜仁有机抹茶、琥珀珍珠等稀缺原料;
所有配料表透明可查,产品配方甚至公开给同行学习。
在这里,“标准化”并非仅是操作流程的一致,而是以产品力为核心、保障口感与复购的长期一致性。这是我们在服务多个连锁客户时强调的:标准化的本质,是消费者体验的可预期性。
其次是对情绪价值的深度构建。
不同于传统品牌靠IP包装或符号堆砌,梧桐姥姥将“情绪标签”做到菜单本身:
“大女主”、“千金小姐”、“灵感来了”、“上上签”、“辛苦了”等菜单选项,本身就是情绪锚点;
门店文案如“君恰似龙凤,栖我梧桐枝”,营造出温柔又诗意的“姑苏情怀”;
中秋活动“打包个月亮带回家”,用“发光月亮+套餐”提升仪式感。
这类情绪场景设置,恰好契合年轻人对“个性表达+情绪消费”的诉求,也提升了门店的社交传播属性。
从连锁视角看,这是情绪产品化+社交标签化+产品标准化三者协同落地的结果。
我们调研过不少区域品牌突围案例,有一个现象非常典型:
越是文化属性清晰的品牌,越容易在“走出去”之后被看见。
梧桐姥姥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它深度绑定“姑苏文化”作为品牌IP,用苏州昆曲、碧螺春、扇子、瓷器、方言等元素构建品牌记忆点——不仅是包装物料,更渗透进菜单设计、门店场景、产品口味。
这使得即便只是一杯奶茶,也能承载出“江南的诗意”。
开在南京、福州、上海的门店,不是“复制苏州门店”,而是“复制苏州意境”,这才构成了文化驱动的非标复制模型。
而这正是连锁品牌未来竞争的关键方向:能否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品牌辨识度,并通过标准化管理将其打造成“可持续复制的差异化资产”。
今天再看“梧桐姥姥”的案例,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关于茶饮爆品的故事,而是连锁品牌底层增长逻辑正在转变的缩影:
招商≠增长,标准化≠无差异,复制≠规模;
真正推动连锁快速扩张的,是一个经过验证、能稳定跑出的门店盈利模型;
在门店业绩提升、品牌资产打造、管理效率提升的协同体系下,才能实现长效增长。
对于正处在区域扩张、模型打磨或战略转型阶段的连锁品牌来说,也许,“不设招商部”不是重点,而是如何先把一家门店做成“可被信任的样本”,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