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半年,全国烧烤门店已突破30.5万家,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产品重叠、定位模糊、客群分流,让多数烧烤品牌陷入同质化内耗。而此时,一种以“场景重构”为切口的“停车场烧烤”却逆势走红,小红书相关笔记超22万篇,抖音话题度破亿。
“围满停车场烧烤”作为典型样本,2024全年开出113家门店,2025年上半年再开127家,正在以强运营和高密度门店展为核心策略,重塑烧烤的连锁增长范式。
停车场烧烤的崛起,绝不仅仅是“网红流量”的短期爆发,而是一场关于“连锁复制、商业模式重构与用户留存逻辑”的深层变革。
当前餐饮行业面临一个共同挑战:存量时代的门店业绩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场景感知”与“消费便利性”。
“停车场”作为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边缘空间,长期未被主流品牌挖掘。而“围满”“树下”“王妍君”等新兴品牌正是通过将烧烤业态嵌入这一场景,实现了“停车即就餐”的即时转化路径。
数据显示,“围满停车场烧烤”大多数门店选址紧邻社区停车场、地铁出入口或交通枢纽,并结合“免停车费”“免费外摆”等方式强化场景记忆,显著降低了用户的决策门槛和到店成本。
而在营销层面,“停车场风格”也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识别锚点:露营风外摆、手写体书法招牌、一眼可见的串类冰柜,构建出一种“轻社交+高亲近”的环境氛围。对比传统门店动辄百万起步的装修成本,这类门店以低投入、快开店、强可复制的优势,迅速打穿了下沉市场。
对于连锁品牌而言,场景不仅是销售入口,更是商业模式中的流量漏斗和品牌传播放大器。停车场模式的本质,是以“极致场景聚焦”提高转化率,用空间重构打破业态同质。
餐饮连锁的标准化能力,是品牌能否“走得远”的关键。
停车场烧烤品牌在产品结构上不再仅停留在“烧烤+啤酒”这一传统组合,而是走向“烧烤+X”的融合创新路径。如:
“围满停车场烧烤”:主打“资阳风味”融合坛子肉、农家菜、特色卤味,甚至引入高压锅生蚝、香辣乌鸡等正餐型菜品;
“齐齐哈尔停车场烧烤”:结合东北自助烤肉业态;
广西钦州“33停车场烧烤”:叠加茶饮与精酿厂牌,强化聚会社交属性。
这种产品结构的“裂变式创新”,既拉高了客单价,也延长了用餐时长与场景适配度,构建了与传统烧烤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壁垒。
平均人均消费在60~70元区间,平台团购价格更能拉低至50元以内,兼顾了体验与性价比。
更重要的是,这类品牌对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预制菜品的依赖程度高,使得门店可控性更强、人员技能要求更低。
这背后是供应链整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标准化产品与统一物料,实现菜单统一、成本可控、提效降本。
停车场烧烤品牌的爆发,并非来自颠覆性技术创新,而是一种对熟悉元素的再组织、再组合——我们称之为“缝合式创新”。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
不需高投入试错;
能基于已有认知迅速获取用户信任;
运营落地周期短、试点成本低。
这使得停车场烧烤不仅适合在下沉市场大规模复制,也为一二线城市中寻找“特色内容型门店”的连锁品牌提供了场景参考。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类品牌面临的挑战也逐步显现:
随着“停车即吃”的红利窗口被迅速占领,未来选址资源将受限;
露营风外摆与粗放型运营模式,可能无法支撑长远的品牌溢价;
如果缺乏对用户体验、产品设计与品牌叙事的持续优化,极易陷入“网红即昙花一现”的陷阱。
因此,我们观察到,一些品牌开始走出停车场,把“停车场风”变成一种文化标签和场景精神,延展至社区、商圈、交通节点,用 空间弱化、品牌强化 的方式,提升品牌沉淀能力和用户留存率。
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开多少店”转向“能活多久”“能不能稳点经营”。
餐饮进入深水区,每一次新风口背后都潜藏着下一阶段连锁产业结构的预演。
停车场烧烤的热潮,提醒我们:微创新+场景化+轻标准化,依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连锁扩张路径。它帮助创业者以更低的资源门槛参与赛道,以更高的复制效率推动市场扩容。
它不是一个品类的走红,而是一次关于如何在红海中重组空间、重构模式、重做品牌的生意方法论试验。
对于连锁品牌而言,停车场烧烤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流量密码”,更是关于 标准复制、品牌传播、稳点运营与用户留存 等系统能力的再认知。
它不会是终局,但它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