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锁到底该如何实现既快又稳的扩张?”这是每一个连锁企业在迈向规模化道路上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马瑞光博士在其新著《万店连锁之道》中,提出了连锁经营的四大复制模式框架——直营、特许加盟、自由连锁与托管加盟。基于丰富的中美经典案例和中国市场实操经验,剖析了每种模式的优势与挑战,以及企业如何在速度与控制之间找到最优解。
在上篇中,我们剖析了顶级连锁企业如何打造可复制的经营系统;本篇则进一步聚焦于连锁经营的四大复制模式,帮助企业洞悉“快与稳”的平衡之道,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以下为书籍的部分原文内容:
我们一直在谈连锁经营,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从定义上来讲,连锁经营指的是“多个企业以一定形式组成一个团队,并进行分工,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以实现规模效益。”
事实上,连锁经营实际是一场关于规模与控制的博弈。扩张速度决定市场占有率,而控制力度决定企业存亡。连锁经营的划分方式有很多,按照连锁商店经营权和所有权集中的程度划分,可将其分为四种复制模式: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自由连锁、托管加盟。
直营连锁是连锁经营中最具控制力的模式,总部通过全资或控股方式直接管理所有门店。其要义在于:先做强,再做大。就像建造高楼,必须先打好地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确保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的统一性,但同时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扩张压力。
星巴克的全球扩张堪称直营连锁的典范。1999年进入中国时,星巴克没有选择当时流行的特许加盟,而是坚持直营。这种看似“笨重”的策略,确保了每一杯咖啡的品质与每一家门店的体验。星巴克的核心市场始终牢牢掌握在直营体系中。正是这种对品质的偏执,让星巴克在中国高端咖啡市场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直营模式让星巴克能够严格把控每一家门店的装修风格、咖啡豆品质和服务标准。例如,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设计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融合了本地文化元素,如北京的前门店采用四合院风格,成都的宽窄巷子店则融入川西民居特色。这种“全球标准化+本地化微调”的策略,使得星巴克既能保持品牌调性,又能赢得本地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此外,星巴克的供应链管理也体现了直营模式的优势。所有咖啡豆均由总部统一采购、烘焙和配送,确保全球门店的风味一致性。在2020年疫情期间,星巴克凭借其直营体系的高效协同,迅速调整运营策略,如推广“啡快”线上点单和“专星送”外卖服务,使其在餐饮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仍保持稳定增长。
然而,直营模式并非没有代价。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曾长期落后于竞争对手,在其核心市场(如一线城市和高端商圈)始终坚持以直营为主。这一战略选择让星巴克避免了加盟模式下常见的品控风险,但也使其在低线城市面临瑞幸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是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曾直言:“直营是优衣库的DNA”通过由总部直接管理门店运营,优衣库实现了全球统一的价格策略与库存调配。
优衣库的直营模式使其在供应链管理上拥有极强的灵活性。例如,其“SPA模式”(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让优衣库能够直接控制从设计、生产到零售的全链条。在2020年疫情期间,优衣库凭借直营体系的高效协同,迅速调整全球库存,将滞销地区的商品调往需求旺盛的市场,避免了大规模库存积压,也因此成为了少数逆势增长的服装品牌。
此外,优衣库的直营模式还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例如,2021年,优衣库在中国市场推出“+J”系列(与设计师JilSander合作),由于所有门店均由总部统一管理,该系列产品在上市首日便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发售,避免了加盟模式下常见的区域供货不均问题。
坚持直营模式也意味着高昂的运营成本。优衣库在全球的每一家门店都需要总部投入大量资金,这使得其扩张速度相对较慢。相比之下,ZARA和H&M等竞争对手通过特许加盟模式实现了更快的全球扩张,但优衣库的直营策略确保了其长期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直营连锁的致命弱点在于资本效率。某知名火锅连锁品牌在发展初期坚持全直营战略,单店投入动辄上千万元,装修周期长达数月。这种重资产运营模式虽然保证了品质管控,却严重制约了扩张速度。当新兴品牌采用轻资产加盟模式快速占领市场时,该企业不得不放缓开店节奏,最终错失二三线城市的黄金发展期。
究其根本,问题的本质在于资本周转效率的失衡。直营模式要求企业将大量资金沉淀在固定资产和门店运营中,而零售行业的特性决定了这些投入难以在短期内收回。更为关键的是,当经济周期下行时,沉重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会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保持管控力的同时,提升资本的使用效率?
归根结底,这一困境的破解之道,在于重新理解“控制”的内涵。真正的控制不应局限于资产所有权,而应着眼于标准制定和系统管理。当企业建立起强大的数智化运营能力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后,完全可以通过轻资产模式实现与直营相当甚至更优的管控效果。这既是对传统直营模式的超越,也是对连锁经营本质的回归。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直营连锁最适合那些对品质要求极高、消费者体验至关重要的行业,如高端餐饮、奢侈品零售和精品咖啡。星巴克和优衣库的成功证明,直营模式能够打造出强大的品牌护城河。然而,餐饮企业后期艰难的扩张也体现了直营模式对资金链的管理能力要求极高,过度扩张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因此,我们在选择直营模式时需要权衡自身扩张速度与资金压力的关系。直营像刀刃一样,用得好可以所向披靡,握得太紧则可能伤及自身。
特许加盟则是连锁扩张中最锋利的双刃剑。由加盟商提供资金与本地资源,连锁企业授权使用品牌、技术和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特许加盟的精髓在于:用系统代替能人,用流程保障质量。就像交响乐团,每个乐手都按照统一的乐谱演奏。
但,成也速度,败也管控:特许加盟的模式能够实现闪电般的扩张速度,却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管理失控的泥潭。麦当劳与赛百味的命运分野,生动演绎了特许加盟的成败逻辑。
麦当劳的加盟体系堪称商业史上的经典范本。其独创的“三位一体”模式——品牌授权+房地产控制+运营管理——构建了坚不可摧的商业壁垒。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麦当劳不仅仅是餐饮企业,也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其总部持有核心商圈地产,转租给加盟商收取租金与特许费用,从而确保了总部的稳定收益,同时通过地产控制强化了对终端门店的控制力。
2023年财报显示,麦当劳全球加盟店占比达93%,却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标准化程度。
这得益于其耗资数亿美元打造的汉堡大学培训体系,以及每年数千次的秘密顾客检查制度。更精妙的是其收益结构:加盟商支付的首期加盟费仅占麦当劳收入的5%,而持续收取的租金和销售额抽成才是利润大头。这种长期绑定的利益机制,使得总部与加盟商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与麦当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赛百味的衰落轨迹。2015年巅峰时期,赛百味全球门店数超过麦当劳,成为全球门店数最多的餐饮品牌,但登顶后却迅速滑向深渊。其症结恰恰在于特许加盟模式的失控:过低的加盟门槛(初期费用仅1.5万美元)吸引了大量缺乏餐饮经验的投资者,但无法支撑总部的监管成本;松散的质量监管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僵化的产品创新难以适应消费升级。最致命的是其单店营收分配机制,总部过度依赖加盟费收入,却忽视门店实际经营状况。当同店销售额连续七年下滑时,整个体系就像多米诺骨牌般崩塌。这个案例残酷地揭示了一个真理:没有管控的扩张,等于在为自己培养掘墓人。
中国市场的绝味鸭脖则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加盟模式。其“饱和开店”策略在区域市场密集布点开设加盟店,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形成了竞争壁垒。通过中央工厂+冷链配送体系,绝味实现了“当日生产、当日配送”的鲜度管控。更值得称道的是其数智化管理系统,每个加盟商的进货、销售、库存数据都实时上传至总部,为精准营销提供数据支撑。
但隐患也随之而来:当市场趋于饱和时,加盟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单店收益持续下滑,各门店之间的内耗导致了品牌的系统性风险。2022年财报显示,其加盟店年均收入已从2018年的120万元降至85万元。绝味鸭脖的案例说明了:再精妙的加盟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
特许加盟的本质是管理能力的输出竞赛。麦当劳用七十年的时间构建了一套精密如钟表的管理体系;赛百味则因管理能力的停滞付出了惨痛代价;绝味鸭脖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阵痛。因此,对于想要采用特许加盟模式的企业家来说,我们需要首先想清楚三个核心问题: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机制?如何构建可复制的管理输出体系?如何保持加盟体系的动态平衡?这几个问题都琢磨明白了,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
自由连锁模式犹如商业丛林中的共生系统,它由若干独立经营者通过自愿联合共享采购、物流与品牌,获得规模效应。自由连锁的智慧在于:聚沙成塔,但不磨平沙粒的棱角。就像群岛,既独立又相连。但与特许加盟不同的是,成员店同时保持高度经营自主权。这种模式在对抗资本巨头的碾压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但也时刻面临着“集体行动困境”的考验。
欧洲的SPAR超市联盟是经典案例。它最初诞生于1932年荷兰的一个小城镇。当时四家独立杂货店为对抗连锁超市的冲击,决定联合采购以降低成本。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意,如今已发展为覆盖48个国家、1.3万家门店的全球网络。SPAR的精妙之处在于“适度统一”原则:成员店保持独立经营,但共享85%的标准商品和统一的物流系统。
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小镇店里,你可以买到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门店相同的SPAR自有品牌商品,同时也能找到当地特色的奶酪和火腿。这种灵活性使SPAR在高度分散的欧洲零售市场生存了近一个世纪。其成功秘诀在于建立了科学的决策机制:每个国家的SPAR组织由成员店共同持股,重大决策需要75%以上成员同意。这种民主化管理虽然效率不高,却有效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僵化。相比之下,美国IGA超市联盟的衰落证明:当成员店为短期利益破坏统一采购时,整个体系将土崩瓦解。
日本7-Eleven的发展历程则展现了自由连锁的进化轨迹。1973年,伊藤洋华堂将美国7-Eleven引入日本时,最初采用的就是自由连锁模式。各加盟店自主经营,但共享统一的配送系统和经营指导。这种模式帮助7-Eleven在十年内快速铺遍日本街头。但随着竞争加剧,创始人铃木敏文意识到必须强化总部管控,于是在1980年代逐步转型为特许加盟。但值得玩味的是,其早期建立的共同配送体系(包括温度分割配送、高频次补货等)至今仍是零售业的黄金标准。由此可见,自由连锁亦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过渡形态。
中国美宜佳便利店的发展轨迹提供了本土化样本。起步于1997年的美宜佳,在广东地区采取“半自由连锁”模式:总部控制供应链和信息系统,但给予加盟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这种弹性机制使其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毛细血管般的网络。特别是在城中村和工业区等特殊商圈,加盟商可以根据当地消费习惯灵活调整商品结构。
但美宜佳也面临着典型挑战:随着规模扩大(目前已超5万家店),如何平衡统一标准和区域差异成为越来越难的考题。2021年推出的“区域定制商品计划”,正是试图破解这个困局的创新尝试。
自由连锁模式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商业世界里,小而美同样可以活得很好。SPAR证明了区域零售商联合对抗沃尔玛的可能性;7-Eleven展示了组织形态动态演进的重要性;美宜佳则探索出中国特色社区商业的发展路径。但所有这些成功案例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自由连锁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需要建立科学的协同机制。没有有效的利益协调和决策体系,自由联盟终将走向分崩离析。
托管加盟模式是21世纪连锁行业的重要创新。加盟商出资,总部全面托管运营。这种模式代表了连锁商业的最新进化方向——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加盟商作为财务投资者提供资金,专业运营商全面负责经营管理。托管加盟的启示在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像现代医院,投资者提供设备,医生提供医术。这种模式兼具直营的品质控制和加盟的扩张速度,但对总部的系统化管理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亚朵酒店集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亚朵的崛起始自2013年的一项洞察:中国中端酒店市场存在巨大空白,但传统加盟模式难以保证服务质量。亚朵创新的“资本加盟+全面托管”模式完美解决了这个矛盾:投资者提供物业和装修资金,亚朵负责从设计建造到日常运营的全过程管理。
其核心创新在于收益分配机制:加盟商获得固定收益+经营分红,而亚朵收取管理费的同时,通过中央预订系统控制客源分配。这种设计既保障了投资者基本收益,又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数智化管控系统:通过PMS(物业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每家门店的运营数据,从布草洗涤到客房服务都能实现标准化管控。
截至2023年,亚朵旗下90%门店采用托管加盟模式,平均入住率高出行业15个百分点。亚朵在5年内突破1000家门店,且RevPAR(每间可用客房收入)始终高于行业均值20%。其成功关键在于:将加盟商变为“财务投资者”,而非经营者。
海底捞的“师徒制+托管”模式则展现了餐饮业的创新实践。其独特之处在于将传统加盟与员工激励深度融合:老店长培养新店长,不仅可以获得自己门店的利润分成,还能从其培养的新店长门店中获取分红。这种机制既解决了人才快速复制的难题,又保持了总部对食品安全和服务标准的控制。
与此同时,总部通过数字信息化系统管控所有门店运营。后厨监控系统自动识别违规操作,供应链管理系统追踪每批食材的来源,客户评价系统实时反馈服务质量。正是这种“联邦制”管理模式,使海底捞在保持年均百家新店增速的同时,食品安全事故率保持在行业最低水平。2022年推出的“区域教练”制度更进一步,由资深店长组成督导团队,对指定区域门店进行巡回指导。
然而,托管加盟模式也隐藏着致命陷阱。2022年某知名茶饮品牌爆出的“资金挪用”丑闻,暴露了过度集权的风险。该品牌要求加盟商将全部营收存入总部账户,按月结算,
结果导致数亿元资金被违规挪用。这个案例残酷地提醒我们:再完美的商业模式,也抵不过人性贪婪的侵蚀。健康的托管加盟必须建立透明的财务监督机制,保持权力制衡。
托管加盟模式正在重塑服务业竞争格局。亚朵证明了酒店业可以实现“轻资产运营+重服务管控”的完美结合;海底捞展示了餐饮企业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而茶饮行业的教训则警示着监管机制的重要性。对于考虑采用托管模式的企业家来说,必须构建三大支柱:标准化的运营体系、数智化的管控工具、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在快速扩张中保持基业长青。
连锁经营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创新。直营连锁适合高体验要求的行业,特许加盟适用于标准化程度高的领域,自由连锁是中小企业的生存智慧,托管加盟则代表了专业化分工的终极形态。但模式没有优劣,只有适配。
真正的连锁大师,从不是机械套用模式,而是像中医把脉般诊断企业基因:周黑鸭从直营转向特许,是意识到卤味行业的规模效应;名创优品在全球混合使用直营与托管,是基于不同市场的监管差异。
所有模式都是工具,而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智慧。
连锁扩张从来不是靠简单堆砌门店的“体力活”,而是复制系统的“能力活”。企业要想穿越周期,必须突破单点复制,进入多维协同;从复制流程到复制文化,从管理模型到价值传递。
但连锁复制的境界远不止于此。连锁经营有三重境界:从初级的“连而不锁”,到中级的“既连又锁”,再到高级的“不连而锁”,每一层境界都代表着企业复制能力的跃迁与组织竞争力的提升。
在下一篇中,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三重境界的内涵与路径,探讨连锁企业如何从形式统一走向价值共生,如何通过内外部裂变驱动持续增长,打造真正的连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