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中,消费的比重持续提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据2023年统计数据,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部分年份甚至接近80%。与此同时,消费产业正经历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升级的关键转型,连锁品牌作为推动这一升级的核心力量,愈发显示出战略价值。
“谁抓住了连锁化的机会,谁就握住了消费时代的钥匙。”马瑞光博士强调,连锁不仅仅是门店的简单复制,而是连接消费、就业和产业增长的最大桥梁,是中国经济新阶段的“第四驾马车”。
马博士指出,“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贡献率已达60%到80%。”消费不仅涵盖衣食住行及娱乐,还涉及零售、康养、旅游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柱。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传统消费行业加速转型升级,进入“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新阶段。
他回溯了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1945年以后,美国城镇化率超过60%,GDP增速下降到5%左右,随后诞生了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等连锁巨头。”如今,中国也正经历类似的拐点:自2017年起,城镇化率突破60%,GDP增速放缓至5%左右,催生出一批连锁品牌的爆发式增长。
“从2023年起,百果园、锅圈食汇、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品牌纷纷上市,成为消费复苏的典范。”这些企业不仅标志着连锁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典型体现。正如马博士所言:“连锁品牌,是链接消费、就业与产业增长的最大桥梁。”
在稳就业的国家战略中,连锁产业的角色不容忽视。马博士介绍,中国拥有4500多万家实体门店,平均每家门店吸纳4至5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2亿人。
这一就业体量远超传统制造业和白领行业,门店就业更加分散且覆盖广泛。“不是工厂,不是写字楼,店铺才是中国就业最大头。”连锁品牌凭借高效的复制能力和组织体系,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形成强大的人力吸纳效应。
以百果园为例,这个品牌就带动了上万人的就业;便利店体系和苏宁等大型连锁企业的员工规模更是数万人乃至十几万人。马博士强调:“赋能一家连锁品牌,就等于撬动几万人就业。支持连锁品牌,就是在为国家经济注入新动力。”
此外,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市场,连锁品牌密集布局,有效实现了“本地就业、本地消费、本地成长”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随着消费主力的更新换代,90后、00后及α世代成为市场主体。马博士指出:“新一代消费者追求‘三感’——故事感、设计感、互动感,选择的是价值观一致的品牌,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
这一代人更加注重消费的情绪价值和品牌理念。连锁品牌若能深入挖掘并呈现品牌故事、营造设计体验和加强消费者互动,便能有效破圈,形成强大品牌影响力。
马博士特别强调:“真正赢得年轻人的,不只是性价比,而是‘情绪价值’。”这也成为新茶饮、文创零售、美妆护肤等行业连锁品牌快速崛起的核心动力。
马博士指出,连锁品牌不仅推动国内消费升级,也正强势出海,推动中国经济形成新的外循环。
“过去是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现在是中国连锁品牌走向世界。”例如,海底捞成立了独立海外公司“特海国际”,已在全球开设百余家门店,营收超过40亿元;蜜雪冰城海外门店数量超过4500家,布局东南亚、中东、欧美市场;瑞幸咖啡、霸王茶姬等品牌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这不仅是门店数量的扩张,更是中国管理体系、服务理念与文化价值的全球传播。马博士表示:“我们不仅输出门店,更输出中国的管理体系和产业文化,推动‘中式生活方式’全球化。”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特许连锁TOP300”品牌门店总数达到83万家,同比增长超30%;新晋“万店连锁”企业18家,其中9家门店数翻倍。这显示出在个体门店关停的大环境下,有组织力和模型力的连锁品牌反而逆势快速扩张。
港股资本市场对消费连锁企业关注度持续走高,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庙黄金等品牌成为港股连锁板块中的“牛股”,引领“情绪消费”、“性价比消费”和“新国潮消费”三大赛道。
马博士强调:“连锁品牌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超级主力军,别再低估消费产业的战略价值。”
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到连锁稳固就业基本盘,再到品牌推动文化出海,连锁产业正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柱。
“我们不是在做生意,我们是在构建一个国家级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马瑞光博士
正如马博士所言:“谁抓住了连锁化的机会,谁就握住了消费时代的钥匙。”这不仅是一场商业模式的跃迁,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它连接的是城市化进程与本地活力、数字化能力与组织效率、国民消费信心与国家经济安全。
在时代转型的风口,连锁不是选择,而是战略方向。它将成为贯通城乡、连接内外、撬动资本与政策协同的“第四驾马车”,托举起中国下一阶段的增长底盘与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