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新茶饮、精品咖啡、轻食简餐等“新物种”在餐饮圈轮番登场之时,有一个老派品类正默默积蓄力量:包子。
它没有酷炫装修,也没太多网红打卡,却凭借日复一日的烟火气、性价比和高频刚需,撑起了一个真实且稳定的千店连锁体系。
和善园,这个从南京三条巷走出的包子品牌,正在以年卖6亿个包子的速度、超过1500家门店的网络,向市场证明:不是只有风口品类才值得规模化,扎实的生意模型,才是连锁的真正底气。
01.从20㎡小店起步,打磨出一门“慢连锁”生意
回到2005年,和善园的故事开始于一个不到30平米的小铺。
创始人沈春龙从江苏宿迁来到南京,在包子铺里从学徒做起。他亲手揉面、剁馅、控火,练出一身做包子的“肌肉记忆”。后来,他向亲戚借来几万元,在南京三条巷开了第一家和善园门店,由夫妻二人经营,凌晨三点就起床备料、包制、蒸煮。凭借口感好、分量足,这家小店很快积累了客流,甚至有顾客开车几十公里来买包子。
但真正让和善园走上连锁之路的,是2009年正式开放加盟,开启门店复制。从南京出发,它不断扩张,如今已经覆盖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省份,全国门店超过1500家,南京本地超400家,已经在本地形成“出门就能遇见”的密集网络。
和善园的增长并不靠大跃进式的融资或重资本驱动,而是靠每个门店实打实做出来的流水、客户、口碑。这是一门慢生意,也是一门耐打的连锁生意。
02.一年卖出6亿个包子,靠的不是爆款而是“刚需模型”
在一众追流量、做IP、拼装修的餐饮品牌中,和善园显得格外“实在”。
它没有什么爆款口味,也没有搞多少品牌联名,却能稳稳地售出年均6亿个包子、1.7亿人次服务量。这背后的核心,是它围绕“平价、现做、热食”所打造的稳定模型。
一是“手工现包不隔夜”。所有门店都坚持食材每日配送,凌晨现揉现包、当日售卖,每天下午高峰时段还会进行二次现包。剩余产品统一回收,坚决不做隔夜货。门头上打着“手工现包不隔夜”的标语,就是品牌对烟火气和品质的坚守。
二是“全时段、多场景”经营。和善园不只做早餐,而是覆盖早中晚。早餐卖大包、烧麦、粥饮;中晚餐提供面点、胡辣汤、锅贴等简餐;再通过外卖、团购、电商等延伸到更多消费触点。此外,产品还切分场景:社区店卖经典口味,写字楼门店主打小龙虾包、咖喱牛肉包等新口味,进一步扩展年轻人群体。
包子这个看似传统的品类,在和善园手中,成了真正的“全场景主食解决方案”。
03.支撑千店复制的背后,是体系能力的厚积薄发
表面上看,和善园是一家主打手工包子的品牌,但背后却是一套系统化极强的连锁运营能力。
在运营端,加盟门店照样能跑出高一致性。
从选址评估、营建设计到试营业初期,总部都有标准化流程:加盟商必须参加系统培训,通过考核才能开业,运营初期还有面点老师傅现场驻店带教;总部则通过运营中心、督导机制和活动支持,持续协助加盟门店运营优化,连锁复制的质量得以保障。
在供应链端,和善园几乎自建了完整的后台体系。
在江苏拥有1000亩蔬菜种植基地;在南京投资建成占地40亩、日产能超100吨的馅料工厂;在泗阳、嵊州等地设有多个速冻产品工厂,并全部配备中央厨房、质检体系及冷链配送。这样一来,不论是门店每日所需的新鲜食材,还是全国速冻产品的供给,都能统一标准、统一效率,极大提升了连锁可控性。
正是有这一套“运营体系+供应链工厂”的双重支撑,才让和善园能用几十人的总部团队,支撑起千家门店的日常运转。
04.不急着“全国通吃”而是先把每一城吃透
和善园不是那种急着“千城万店”的品牌,它的扩张步伐,更像是在做“围棋”:一边夯实根据地,一边逐步谋定后动。
这些年,它先是通过高密度门店在南京形成“扫街式”存在,然后将这套打法复制到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在这些区域的门店数也已破200家。
再之后,开始下沉市场布局,比如苏北、乡镇,乃至县域,推动江苏区域门店数量破千。也会因地制宜做产品调整,比如在上海主推“黑猪肉香菇包”,强化性价比与品质感,迅速打出差异化。
再看它最近的步伐:已进入西安市场。这个选择不只因为西安早餐经济活跃、刚需强,更因为它有“连接西北、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是未来战略扩张的支点。
下一步,和善园将继续推进“区域加密、稳步复制”,计划未来3-5年门店再翻一番。不是撒网,而是精耕。
写在最后
在这个餐饮品牌动不动就讲资本故事、IP联名的时代,和善园的崛起显得“太务实”。
它不谈什么“万店蓝图”,也没有精美的视觉策划和社交媒体话题,靠的就是一个个现包的热腾包子,和一整套扎实的运营与供应链系统。
但正是这种“烟火气+系统力”的组合,才让它成为真正的连锁黑马:从南京一间小店起步,如今千店在手,正逐步撬动全国市场。
未来,这个看似朴实的品牌,会走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