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15日,杭州武林门码头热闹非凡,红色背景下,一个笑呵呵的“老头”尽显欢乐。人们突然发现,那个门店随处可见的肯德基,又开始续写增长神话。
继正新鸡排、华莱士、绝味鸭脖、蜜雪冰城、瑞幸咖啡、锅圈食汇后,肯德基也正式迈进“万店”门槛。
至此,中国万店品牌七强林立。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餐饮业市场规模已达5.28万亿,餐饮连锁化率突破20%,未来十年中国餐饮市场将会突破10万亿规模,餐饮连锁化率也将提升至50%左右。
换句话说,在不久的将来,万店十强,二十强,乃至三十强,并非不能实现。
盒马鲜生用了近7年时间,完成600亿的小目标,;百果园耗时5年,将门店数量翻番到超过6000家+,奥特乐,创立2年逾200家店,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只要连锁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模式用好了,万店增速猛如虎,一家更比一家强。
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创始人马瑞光老师认为:“战略定生死,模式定速度,管理定份额。模式就是通往未来目标的交通工具,不仅要有速度与激情,还要稳。”
但事实上,不少连锁企业创始人,要么是一头雾水,要么是行差踏错,在模仿别人的过程中,既变不成竞争对手,也无法做回自己。
那些不上不下的连锁企业,如今的日子唯有四个字,水深火热!
一、消失的中产保护色
2024年,连锁大消费领域发展状况如何?
头部品牌加速前进,基础品牌持续发力,中间品牌艰难前行。简言之,当下趋势已从“橄榄型”变为“哑铃型”,处在高处和低处的品牌都各有欢喜,卡在中间的品牌,冰火两重天。
两极分化,去中间化的连锁消费状态或将旷日持久,原因在于消费分级。
正如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前行。”
新中产对消费的态度,从家庭消费支出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2023新中产白皮书》显示,去年新中产“银根紧缩”趋势愈演愈烈,2023年,每月家庭开支在万元以下的新中产比例,比2022年提高了近13个点。
消费分级日渐明显,理性消费终将回归。失去新中产的保护色,中间连锁品牌开始被市场挤压退场。
2023年9月13日,昔日辉煌的一兆韦德上海南京西路分店大门紧闭,众多前来办理退款的会员聚集在门前,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人群。
作为上海本土的健身连锁品牌,一兆韦德有超过130万的会员注册量,地铁边,社区里,随处可见其身影,有的老店甚至一租就是20年,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然而,上千平的场馆运营、高价格的跑步机、超大游泳池,虽引领了中产家庭健身的潮流,但传统的经营模式,高昂的租金、人员的工资,以及器材维护成本,让一兆韦德捉襟见肘。
一边是新中产不断捂紧的钱包,一边是铺开的生意,当月卡、年卡、终身卡都不奏效的时候,走下坡路是不可避免的,硕大的骆驼终于被一根稻草压倒。
市场暗流涌动,有人挣扎沉溺,有人突破增长。我们从逸马战略陪跑合作企业看到了一些好消息。例如,百果园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全年营收113.9亿元,同比增长11.9%,一些基础品牌也保持正向发展,模式变得更加灵活,适应市场变化。
反观那些中间品牌,终究敌不过真正的品牌溢价和极致的性价比。
褪去新中产的保护色,中间品牌除了断臂求生,还有出路么?
二、出海or下沉必须选一个
在第七届中国连锁节总论坛上,关于“新经济周期下,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的交流中,逸马阿拉丁首席特聘专家,日本7&i集团前执行董事片山裕介认为,连锁化的未来只有两条路,“要么出海,要么下沉”。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今时已不同往日,消费者价值观和消费需求在转变,由此带来更加广阔的生意门路。对外,可出海,国外的月亮越来越圆;对内,可下沉,3000多个区县蛋糕香甜。
先说出海。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外贸市场经历,“探索发展-快速扩张-爆发增长-精细化运营”四个阶段,截至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规模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除了出海商贸体量庞大,中国早已有品牌按捺不住,纷纷到国外赚钱,较典型的品类就是茶饮。
在国内已经拥有万店的蜜雪冰城,不想被区域限制手脚,创始人振臂高呼,于是国外的街头,便成为“雪王”的秀场。
悉尼首店开业,现场人头攒动,用不到一杯咖啡的价格就能喝到中国本土口味的奶茶,引来无数外国友人打卡。
现如今,蜜雪冰城门店遍布11个国家,印尼、韩国、日本、越南,凡是有饮品的地方,必有蜜雪冰城,成功模式复制下,蜜雪冰城在短时间内,已将海外门店做到了4000家。
有了蜜雪冰城的经验,其他茶饮品牌也开心下场,霸王茶姬、瑞幸、奈雪的茶、喜茶等也来海外分一杯羹。
地球另一端品牌出海战绩斐然,国内下沉市场也迎来自己的春天。
以往品牌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上广深等老牌一线城市,毕竟消费能力强,品牌有溢价的空间。然而,万人过独木桥,有限的中产早已无法承载品牌们的“盛情”。
下沉是无奈,也是必然。
据测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的消费规模共计3.26万亿;成都、杭州、南京等15个新一线城市的消费规模共计4.84万亿;大连、厦门、济南等30个二线城市的消费规模共计5.61万亿。
因此,在中国,至少还有17万亿的潜在市场尚未被充分挖掘,这个市场潜力巨大,不容小觑。
万店连锁元年到来,除非企业极具特色,维持三五家店面,小富即安;否则,出海或下沉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消除博弈创造共赢模式
连锁品牌不管是把战场放到海外,还是躬身进入万千村镇,想要快速增长,始终离不开的还是模式的创新升级,而不是一味地内卷。
价格战的真相,其实就是品牌在和消费者做“博弈”。
目前使用此方法的企业,比如零食很忙,虽然和赵一鸣进行合并,但本质上还是在“卖货”,说得通俗点,你便宜,消费者就下单,你不便宜,他们有更多选择。
双方因低价产生黏性,当有一天消费者觉得不划算,商品的价格又能低到哪里去呢?总不能赔本赚吆喝。
反观Costco,做到了用户经营模式下的创新。
去年,深圳Costco门店开业,凌晨2点消费者开始排队,超14万人开卡,会员费接近3000万元!
作为商超属性的Costco,在沃尔玛如此强势地围堵下,为何能实现无天花板增长?
根本原因在于,它做的不是产品生意,而是人的生意。
购买Costco会员之后,可以以较低价格购买商品,假设会员价199元,从消费者心理出发,多买一点,就能多回本一点,而这也是Costco的初衷。
在Costco,有些商品甚至会以高出成本价几毛钱来售卖,但因品质好,这就引得消费者大呼性价比,以至于不少香港人挤着大巴车,组团到深圳Costco采购。
Costco的生意经,不在价格战,而是经营会员,2023财报显示,公司实现总营收2422.9亿美元(约人民币17706.8亿元);会员费收入占净收益的71.65%。
品牌方希望消费者多来,消费者希望品牌方多提供好东西,没有砍价带来的戾气,Costco真正做到了共赢的创新模式。
Costco的成功让我们看到连锁品牌的创新增长点,那么我们是否能从Costco的身上总结出一套成长公式?
连锁模式复制系统,为品牌敲定战略,梳理模式,优化管理,将优秀的增长经验集于系统内,打造出适合连锁品牌的“生意经”。
结尾:
2024年,房地产泡沫破碎,经济增速放缓,消费紧缩更看性价比,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大洗牌。
但这个世界永远都坚持一个自然法则,那便是:强者恒强,弱者倒闭!
在连锁化比率不断提高的当下,消费者青睐多快好省,高性价比,零售服务类连锁攻城略地,成为市场重头戏。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难道除了动辄几亿的真金白银投入,企业增长无捷径可走吗?
方法便是,认知升维!
如何战略布局,定位产业和行业制高点,深挖公司发展的增长点;
如何创新经营,打造硬核的连锁经营和管理系统,抢占市场份额;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战略就是寻找未来的赢利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现在,就是为将来赋能,为将来有限的机会留一个“后手”。
水到绝处是风景,人到绝处是重生。不必要到商场拼杀,逸马助你规划、设计、落地连锁经营体系创新升级,登上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