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京东在 JDDiscovery 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推出了独立品牌“七鲜咖啡”。仅仅一个 10 平方米的快闪店,就在上线一周内进入区域热销榜前三,并引发2000多份加盟申请,其中六成来自三、四线城市。
这背后透露的信息很清晰:咖啡已经从城市白领的日常饮品,走向大众化、下沉化的新消费触点。 京东选择此刻切入,不是为了跟风,而是希望在电商流量趋于饱和的当下,寻找新的高频线下入口。
问题是,三年1万店的计划是否可行?低价补贴模式是否可持续?七鲜咖啡能否成为京东的下一个零售基础设施?
与瑞幸的直营扩张、库迪的快加盟不同,七鲜咖啡采用了 轻资产合作机制。合伙人只需提供约10平方米场地、承担约1万元装修费并缴纳10万元保证金,运营、人员招聘、供应链由京东负责。每售出一杯咖啡,合伙人可获售价5%的分成,如果自带员工,还能获得0.4元额外补贴。
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低门槛招商。数据显示,计划启动一周内,京东就收到了超过2000份加盟申请,其中超过六成来自三、四线城市。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这种模式既能降低风险,又有京东的品牌背书。
然而,轻资产模式能否持续,还要看 稳点运营能力。加盟商最担心的不是开店,而是盈利。如果单店盈利模型不清晰,快速扩张只会导致“开一批、倒一批”。京东需要证明:不仅能帮加盟商开店,更能帮助他们提升门店业绩。
七鲜咖啡的“杀手锏”是价格。原价16元的美式咖啡,补贴后只要4元;茉莉花拿铁、椰青美式定价在6—9.9元区间。上线首周,北京长保大厦门店的订单量突破4000单,消费者普遍评价“物美价廉”。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咖啡行业整体利润率有限,租金和人工成本占比高,即便是瑞幸这样头部品牌,也常常处于盈亏平衡边缘。京东的价格战,靠的是供应链优势和补贴策略:通过集中采购设备与原料,单店投资成本较瑞幸低约30%。
然而,补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有加盟商反馈:“日均200杯订单靠补贴能维持,但盈利还得看复购和转化。”
这意味着,京东必须从“低价”跨越到“高效”。如果七鲜咖啡能借助数字化工具与京东秒送、七鲜超市形成协同,推动复购率和客单价的提升,那么价格战就有可能转化为价值战。否则,它可能只是又一次短期的“补贴游戏”。
从战略层面看,七鲜咖啡并非单一的咖啡生意,而是京东生态的一部分。数据显示,约三成咖啡订单用户会同时购买超市商品,七鲜会员转化为咖啡会员的比例达到25%。这表明,七鲜咖啡已经成为京东线上线下联动的“流量入口”。
对于京东来说,1万家七鲜咖啡门店一旦落地,不仅能覆盖城市核心商圈,还能深入社区和三、四线市场。下沉市场是决定咖啡连锁未来的关键战场。瑞幸与库迪虽然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厮杀激烈,但在更广阔的县城和社区,京东的供应链和电商触角可能反而更有优势。
更重要的是,七鲜咖啡能否形成 标准化的连锁体系。从产品、设备到供应链、培训,如果京东能够打造出“低成本+高复制率”的模型,七鲜咖啡不仅能为加盟商提供稳定收益,还可能带动京东生态的整体流量循环。这也是为什么业内人士认为,七鲜咖啡本质上是京东的一次“线下零售基础设施实验”。
京东的入局,让中国咖啡市场再添一股强劲变量。七鲜咖啡用低价打开局面,用轻资产模式吸引加盟,用供应链降低成本。但它能否走出价格战的泥潭,真正通过标准化、稳点运营和生态协同实现规模化盈利,仍需市场验证。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京东这杯咖啡,不只是价格游戏,而是一场关于连锁商业模式与生态协同的长期实验。
当1万家门店不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能稳定创造价值的实体网络时,京东或许才真正酿出属于自己的“咖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