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09 访问量:19次

近日,由中国科技部主管的《中国高新科技》杂志以封面人物形式,聚焦报道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创始人马瑞光博士。作为中国连锁产业“战略陪跑”模式的开创者与管理科学的深度实践者,马博士以系统思维贯通理论与产业,以科学方法推动企业持续成长。

本期封面专题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为主题,全面呈现他二十余年来以学术深度赋能商业实践、以产业成果反哺管理科学的探索之路。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连锁产业不再只是商业模式的演进,更是国家经济稳增长、促消费、扩就业的重要力量。如何让连锁企业实现从“经验驱动”走向“科学成长”,成为摆在学界与业界面前的关键命题。

  在这条探索之路上,马瑞光博士用二十余年的坚守给出了中国答案:他用管理科学的方法重构连锁增长逻辑,用教育体系、产业平台与公益行动构建起连锁生态的底层支撑

  正如《中国高新科技》杂志的评价——他代表了中国学者型企业家的新形象,也诠释了“让管理科学走向产业”的时代价值。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以下是被报道的原文内容:

  在中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的当下,连锁产业已成为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抓手,更在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区域协调、提升产业链韧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同步实现规模化复制、体系化管理与可持续增长,已成为企业与管理科学领域的核心课题。

  在连锁行业探索与发展的进程中,总有先行者探索发问,不断为行业破题寻路。马瑞光博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既是一位在学术领域持续深耕的研究者,也是一位在实践中躬身笃行的企业家与社会价值的践行者。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2023年百果园在港交所上市,马瑞光博士参与见证,并担任独立董事至今

  20余载深耕路上,他从未止步:以30余部著作构建知识体系,为连锁理论的体系化锚定清晰路径;服务数以万计的企业,用实战经验助力无数品牌跨越增长瓶颈,实现量级跃升;首创“战略陪跑1125模型”,将复杂的连锁增长逻辑拆解为可落地、可复制的工程方案;推动“1+X”职业教育证书与连锁MBA项目落地,搭建起教育与产业的桥梁;主导中国连锁节,汇聚学界理论与商界实践经验的行业标杆平台;更积极投身招商引资与公益事业,让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谨慎的管理科学,在长期实践中深度交融。

  从草原少年到连锁探索者

  1973年,马瑞光出生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草原的辽远与厚重,赋予他坚毅、真诚与守望相助的精神底色。这些特质后来逐渐沉淀为他在学术研究与产业探索中最重要的内驱力——系统思维与责任担当。

  1992年,他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彼时的中国,市场经济浪潮正蓬勃兴起,制度创新和产业重构正快速推进。课堂上的金融学知识,为他打开了观察经济运行的新视角:他逐渐意识到,企业持续成长绝非仅依赖资本和交易就能实现,其背后更深刻的支撑,在于科学的制度逻辑与完善的管理体系。正是这份“企业成长底层逻辑”的追问,成为他日后研究连锁领域的重要起点。

  毕业后,马瑞光南下深圳。1998年抵达深圳时条件简陋:住10元一晚的宿舍、吃几元钱的伙食,却身处中国最前沿的市场土壤。在香港新世界集团任职期间,他首次完整接触到连锁经营的核心逻辑:品牌统一、标准化作业、规模复制。对比国内粗放式扩张,他敏锐地意识到:连锁不仅是商业模式,更蕴含着一整套可研究、可验证的管理科学问题。

  2003年,他创办逸马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深圳开设国内第一堂连锁公开课。2004年,他受邀为苏宁设计“店长复制体系”,将培训内容、岗位手册与集中培训机制纳入标准化流程,帮助苏宁迅速建立起中层管理队伍。这也标志着他首次成功地将实践经验变为可复制的方法体系。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马瑞光博士为苏宁做培训

  此后,他继续深造,先后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取得国民经济学博士学位,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并参与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培养的应用金融学博士项目。

  这种跨越金融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术背景,使他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兼顾资本效率与组织效能,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从草原到深圳,从课堂到企业,从实践到学术,马瑞光博士逐渐确立了明确的初心:连锁产业的发展不能依赖零散经验,而必须依靠可度量、可验证、可推广的管理科学体系。这一初心,成为他日后提出战略陪跑1125模型、万利连锁模型、连锁人才经济学等框架的思想源点。

  构建管理模型,塑造连锁成长的科学路径

  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马瑞光博士始终关注核心问题:如何让企业成长过程变得更科学、更具可复制性。围绕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多项具实操价值的理论模型,不仅回应了连锁企业的现实痛点,也为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积累了来自实践一线的宝贵经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战略陪跑1125模型”。它包含1个目标(帮助企业成为“百亿千店”或“千亿万店”的领袖品牌)、1个理念(终生伙伴·幸福一生)、2大方案(壹号战略陪跑、连锁全案陪跑)、5个“3”(3种赋能方式、3种团队角色、3部分共赢收益、3大资源圈层、3~5年陪跑周期)。这一模型已在零售、餐饮、家居、美业、酒店等连锁行业广泛应用,联想、创维、三雄极光、百果园、木屋烧烤、锅圈食汇等品牌均在不同阶段借助其实现规模扩张与治理优化,被业界视为将“企业成长转化为工程路径”的工具。

  与之相互补充的的“万利连锁模型”。强调以品牌、组织和用户3大无形资产为核心驱动,通过标准化、授权与数字化运营实现轻资产扩张。这一逻辑揭示了企业从“一本万利”到“无本万利”的升级路径,显著提升了跨区域复制效率与抗周期能力。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针对连锁企业普遍面临的人才瓶颈,他又提出“连锁人才经济学”,描绘了从雇佣—合伙—股东—加盟—特许的进阶路径,通过身份转化与激励机制设计,使个人收益与组织目标相契合。这一方法被认为是破解连锁人才断层的钥匙。

  除模型研究外,他还出版了30余部专著,包括《世界是连锁的》《中国式连锁》《复制连锁帝国》《万利连锁》等,系统总结了中国连锁企业的成长经验。这些著作广泛用于企业培训与高校教学,推动了连锁管理学科化。同时,他还出版了《马瑞光学老庄》《马瑞光学(论语)》《哲学笔记:学大学中庸孟子》《哲学笔记:学尚书礼记》一系列哲学著作,以东方智慧解读现代管理,提出“道法自然”的市场观与“仁义中庸”的组织观。这种跨学科的探索使管理学研究更具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色。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这些模型和思想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1125模型回答“如何成长”,万利连锁模型回答“用什么驱动成长”,人才经济学回答“由谁来推动成长”,而哲学研究则延展至“为什么要这样成长”。这一体系不仅提供了实用工具,也为中国管理科学贡献了独特样本。

  夯实知识资产,形成连锁产业的核心壁垒

  行业的长远发展必须依靠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来构筑壁垒。马瑞光博士带领团队持续深耕,形成覆盖专利、著作权、商标和团体标准的知识资产体系,为连锁产业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截至2025年,他主导的团队已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如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教育数据流控制方法与系统”“基于云端的互动教学平台”。这些技术成果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结合,在企业培训与组织复制中实现数据可视化和交互智能化,大幅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此同时,他推动团队累计形成73项软件著作权和90项作品著作权,涵盖运营管理、数据采集、培训平台和教材课程等关键环节。这些成果不仅沉淀他20余年的经验,也成为行业共享的知识库。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在品牌与标准建设方面,他主持完成183项商标注册,涵盖集团及其业务板块,形成统一的行业认知符号,巩固了连锁教育与管理咨询的品牌地位。还主导制定6项团体标准,包括《管理培训师能力评价准则》《管理咨询服务规范》等,推动长期依赖经验驱动的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更进一步,他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产业平台,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打造“连锁教育集团智慧平台”,集成在线学习、人才测评、资源共享与数据分析功能,不仅服务高校和职业院校,也帮助企业建立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探索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数智化解决方案,也让管理科学成果走向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从专利到著作权,从商标到标准,再到智慧平台的搭建,他主导的体系构建了连锁产业的“知识护城河”,为行业的科学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企业陪跑到产业平台,推动连锁实践与社会责任

  理论的价值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马瑞光博士坚持“管理科学必须走向产业”,并通过战略陪跑模式、中国连锁节平台、产教融合行动和公益行动,推动形成从企业到行业再到社会的系统闭环。

  在企业层面,他提出并实践“战略陪跑”模式,以长期陪伴和系统赋能为特征。迄今,他已服务3万+连锁企业,覆盖420万+门店,既帮助新锐品牌突破成长瓶颈,也助力成熟企业完成组织进化与规模复制。

  在行业层面,自2017年他连续主办“中国连锁节”,迄今已举办九届,足迹遍布国内外多个城市,被誉为“连锁产业的奥运会”。每届大会均聚焦资本、数字化、国际化、新质生产力等前沿议题,汇聚政府、资本、学界与企业的智慧,成为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平台。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马瑞光博士在2017年首届中国连锁节致辞

  在教育层面,他带领团队成为教育部批准的“1+X连锁特许经营管理证书”社会评价组织,与300余所院校合作,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他主编的《连锁特许经营管理(高级)》教材在2023年荣获上海市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优秀教材特等奖,这是国内该领域教材首次获得如此高等级的奖项,标志着连锁经营研究正式进入权威教育体系。2025年,他又推动开办全球首个“连锁MBA”项目,定位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强调战略思维、实战经验与系统陪跑相结合,完善了连锁产业人才培养的纵深体系。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内蒙古的产业合作,引入千亿级投资,被授予“招商大使”的称号;设立奖学金,资助教师进修,并发起“英雄子女教育计划”,让公益走向制度化与长期化。

中国科技部主管《中国高新科技》对马瑞光博士进行封面报道:“以管理科学驱动连锁产业创新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绍骋为广东内蒙古商会会长马瑞光颁授“招商大使“牌匾

  从企业赋能到行业平台,从人才培养到社会公益,他完成了“理论—应用—再理论化”的循环。这不仅检验了管理模型的科学价值,也展现了学者型企业家在产业与社会层面的双重担当。

  以荣誉见证价值,让行动立标时代的学者型企业家

  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上,马瑞光博士的努力赢得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认可。2023年,他主编的《连锁特许经营管理(高级)》教材荣获上海市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优秀教材特等奖,这标志着连锁经营研究正式进入主流教育评价体系。这一成果不仅是教材荣誉,更代表着连锁管理逐渐成为一门可研究、可教学、可推广的学科。

  在产业与社会层面,他先后获得“中国商业模式创新奖”“深圳十大商业人物”“影响内蒙古经济的100位商界领袖”等荣誉。这些称号的背后,是他在战略陪跑、商业模式创新、地方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持续贡献。从推动百果园、锅圈食汇等品牌跨越式成长,到引入千亿级产业投资,再到长期投身资助教育公益,他所扮演的不止是企业家的角色,更是学者与社会推动者的双重身份。

微信图片_2025-10-09_100710_703 副本

  这些荣誉既是过去20余年探索的注脚,也为未来提供了新的起点。我们看到,一位来自草原的学者,凭借系统思维与产业情怀,能够影响数万家企业的发展轨迹;中国连锁产业的科学化道路,已经有人在默默开拓并持之以恒。

  从内蒙古草原走出,到成长为连锁产业的学者型代表人物,马瑞光博士用20余年的坚守与探索,把零散的企业经验转化为管理模型,把复杂的行业实践凝练为可复制的知识资产,并通过战略陪跑、中国连锁节、产教融合及智慧平台,推动连锁产业迈向标准化、科学化与国际化。在他看来,连锁产业不仅是商业模式的选择,更是中国经济稳增长、促消费、扩就业、强产业链的重要抓手。正因如此,他始终坚持把个人研究与国家战略、企业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把管理科学从书斋带到市场,把教育创新从课堂延伸到产业,把企业的成功转化为社会的财富。

  随着中国连锁企业加速迈向科学化与国际化,他所开拓的路径,正逐渐成为行业普遍认可的中国方案。这是学者型企业家的时代印记,也是一段见证中国连锁产业走向未来的生动注脚。

  写在最后

  从草原少年到连锁产业的系统创新者,马瑞光博士用二十余年的实证研究与实践陪跑,让“科学成长”成为中国连锁企业的底色。他以知识体系夯实产业根基,以战略陪跑赋能品牌增长,以产教融合培养连锁人才,以管理科学回馈社会价值。

  在中国经济迈向“产业现代化、企业科学化、人才专业化”的进程中,他所倡导的“战略陪跑”方法论,正在成为推动中国连锁产业持续跃升的核心力量。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位学者用思想点亮产业未来的时代注脚。

电话

4000323208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关注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