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餐饮行业快速扩张的浪潮中,直营与加盟始终是品牌方绕不开的两大核心模式。从蜜雪冰城3年狂开2万家加盟店,到瑞幸咖啡单店200万重资产布局直营网络,两种模式在资本效率、风险分配、品牌管控等维度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本文将从模式本质、资源投入、风险收益等维度,结合行业真实案例,深度解析直营与加盟的底层差异。
直营扩张是品牌方以全资或控股形式直接运营门店,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于总部。以星巴克为例,其全球5800家门店均采用直营模式,从咖啡豆采购到员工培训,从门店装修到服务流程,均由总部统一管控。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品牌方对终端市场的"直接统治",通过标准化体系确保每家门店都能精准传递品牌价值。
加盟扩张则是品牌方将商标、技术、供应链等核心资源授权给加盟商,通过收取加盟费、供应链利润等方式实现收益。典型案例是绝味鸭脖,其通过"中央厨房+冷链配送+加盟商"模式,在10年内覆盖全国149个城市,加盟店占比超95%。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品牌方与加盟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杠杆化利用社会资本实现快速扩张。
直营模式是典型的重资产运营。以海底捞为例,单店初始投资约300万元,涵盖租金、装修、设备、人员培训等全链条成本。若要开设1000家直营店,仅前期投入就需30亿元,这对品牌方的资金实力构成严峻考验。瑞幸咖啡的直营扩张更显极端,其通过"密集开店+数字化运营"策略,单店运营成本虽较传统咖啡店降低30%,但前期仍需承担高昂的数字化系统开发费用。
加盟模式则展现出显著的轻资产特征。以蜜雪冰城为例,加盟商需支付20-50万元加盟费(含设备、装修、首批原料),品牌方通过集中采购将设备成本压低45%,同时通过供应链利润(占加盟店营收的15%-20%)实现持续收益。这种模式下,品牌方无需承担门店租金、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可将资金聚焦于品牌建设与供应链优化。
直营模式的风险高度集中。2020年疫情期间,海底捞因直营店固定成本压力被迫关闭300家门店,直接损失超10亿元。但直营模式的收益也更为可观,星巴克直营店毛利率达65%,远高于加盟模式。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使其成为高端品牌的首选——太二酸菜鱼通过直营模式保持菜品标准化,估值超200亿元。
加盟模式的风险则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分散化。以正新鸡排为例,其通过"加盟费+供应链利润+设备租赁"的三重收益模式,将运营风险转移至加盟商。数据显示,成熟加盟商综合毛利率可达35%,18个月内投资回收率超80%。但加盟模式的品牌风险同样显著,2021年某火锅品牌因加盟店使用地沟油导致300家门店倒闭,直接拖累品牌估值缩水60%。
直营模式的管控堪称"军事化"。星巴克通过"5800家店统一培训+抹布分色使用"的细节管理,确保全球门店服务标准一致。瑞幸咖啡更将数字化管控发挥到极致,其通过AI系统实时监控每家门店的咖啡机参数、员工操作流程,甚至能精准预测每杯咖啡的制作时间。这种强管控模式虽能保证品牌调性,但灵活性严重不足——当某区域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时,直营店需层层上报总部审批,错失市场机会。
加盟模式的管控则呈现"松紧结合"特征。蜜雪冰城通过"神秘顾客制度+数字化巡店系统"实现远程管控,同时允许加盟商根据本地口味调整产品(如河南地区增加胡辣汤口味)。但过度放权易导致品牌失控,2022年某奶茶品牌因加盟商擅自更改配方被罚款5万元,暴露出加盟模式的管理短板。为平衡标准化与灵活性,部分品牌开始探索"半直营"模式——如某火锅品牌收取1万元加盟费,但通过设备返点30%实现利益绑定,既降低加盟商门槛,又保持品牌管控力。
直营模式更适配技术驱动型行业。特斯拉通过直营店避免经销商加价,同时收集消费者数据优化产品;新能源汽车品牌蔚来通过直营店提供试驾、换电等增值服务,构建用户生态。这些行业需要深度掌控终端市场,以技术壁垒构建竞争护城河。
加盟模式则成为规模驱动型行业的首选。便利店品牌7-11通过加盟模式在全球开设7万家门店,其"共同配送系统"将物流成本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快餐品牌麦当劳通过"特许经营+房地产"模式,将门店租金收益纳入利润体系。这些行业依赖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加盟模式能快速实现市场覆盖。
随着餐饮行业竞争加剧,单纯依赖直营或加盟的模式逐渐显现局限性。海底捞开始试点"直营+加盟"混合模式,在核心商圈保持直营店树立标杆,在三四线城市通过加盟店快速渗透;瑞幸咖啡则探索"联营"模式,与区域代理商共同出资开店,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对于餐饮创业者而言,选择扩张模式需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品牌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目标市场是核心商圈还是下沉市场?产品标准化程度能否支撑快速复制?只有厘清这些本质问题,才能在直营与加盟的博弈中找到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