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单一品牌的增长瓶颈逐渐显现,许多连锁企业开始将多品牌扩展视为突破发展天花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从餐饮行业的百胜集团(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塔可贝尔等品牌),到零售领域的沃尔玛(涵盖沃尔玛超市、山姆会员店、ASDA 等),成功的多品牌布局不仅能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还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然而,多品牌扩展并非简单的品牌叠加,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资源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本文将从多品牌扩展的核心价值出发,详解连锁企业实现从单品牌到多品牌跨越的关键前提、可行路径及风险规避方法,为企业提供实操性指导。
在单品牌发展阶段,连锁企业通常能凭借清晰的定位和集中的资源快速打开市场,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单品牌的局限性会逐渐凸显 —— 比如目标客群单一导致市场覆盖不足、品牌形象固化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业绩过度依赖单一品牌抗风险能力弱等。而多品牌战略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企业带来多重核心价值:
不同消费群体在购买力、消费偏好、场景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单品牌往往只能聚焦某一细分领域,而多品牌布局可通过差异化定位,精准触达不同客群。例如,餐饮连锁企业海底捞在主打中高端火锅体验的 “海底捞” 品牌之外,推出定位大众消费的 “捞派有面儿”(平价面食)和 “饭饭林”(快餐),覆盖了从高端聚餐到日常简餐的全场景需求,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单一品牌的发展高度依赖所在赛道的市场环境,若行业出现政策调整、消费趋势变化或竞争加剧,企业业绩极易受到冲击。多品牌布局则能通过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效应分散风险。以茶饮行业为例,喜茶在高端茶饮赛道面临竞争压力时,推出平价品牌 “喜茶 GO” 和 “古茗”(注:此处为举例,实际古茗为独立品牌,可替换为真实子品牌),覆盖不同价格带,在消费降级趋势下仍能保持整体业绩稳定。
连锁企业在单品牌发展中积累的供应链、门店管理、营销渠道等资源,可通过多品牌战略实现复用,降低边际成本。例如,沃尔玛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既能为 “沃尔玛超市” 提供平价商品,也能为高端会员制品牌 “山姆会员店” 提供进口优质商品,通过资源共享提升供应链效率;同时,多品牌还能共享门店选址经验、数字化管理系统等,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集团整体盈利能力。
并非所有连锁企业都适合推进多品牌战略,盲目扩展反而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品牌定位混乱,甚至拖累原有单品牌的发展。企业在启动多品牌布局前,需先满足三大关键前提,确保战略落地的可行性:
多品牌扩展的基础是单品牌的成功 —— 只有当原有品牌在市场中占据稳固地位(如具备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成熟的运营体系、稳定的客户群体),才能为新品牌提供资源支持和品牌背书。例如,麦当劳在推出 “麦咖啡”(McCafé)之前,“麦当劳” 已成为全球快餐领域的头部品牌,其门店网络、供应链体系和消费者信任度,为 “麦咖啡” 快速切入咖啡细分市场提供了关键支撑。若单品牌仍处于市场拓展期,资源有限且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此时贸然推出新品牌,极易导致 “双线作战” 的困境。
多品牌扩展并非 “从零开始”,而是基于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延伸。这些核心能力包括:供应链能力(如统一采购、仓储配送体系,能为不同品牌提供适配的产品)、运营管理能力(如标准化的门店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体系,可快速复制到新品牌门店)、数字化能力(如会员管理系统、线上营销渠道,能实现多品牌用户数据的整合与运营)。例如,永辉超市在推出高端超市品牌 “Bravo YH” 时,复用了原有超市的生鲜供应链优势,同时优化商品结构以匹配高端客群需求,仅用两年就实现了 “Bravo YH” 的盈利,核心原因便是其核心能力体系的可复用性。
多品牌布局的核心是 “差异化”,若新品牌与原有品牌在目标客群、产品服务、场景定位上重叠,不仅无法抢占新市场,还会引发内部竞争(即 “左右手互搏”)。因此,企业在规划新品牌时,需先明确 “品牌矩阵” 的整体定位,确保每个品牌都有清晰的差异化边界。例如,百胜集团旗下的 “肯德基” 主打便捷快餐,“必胜客” 聚焦西式正餐,“塔可贝尔” 定位墨西哥风味快餐,三个品牌分别覆盖不同的餐品品类和消费场景,既避免了内部竞争,又共同构成了覆盖全场景餐饮需求的品牌矩阵。
根据企业资源、能力及目标市场的不同,连锁企业可选择三种主流的多品牌扩展路径,每种路径的适用场景和操作要点各不相同,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选择:
内部孵化是指企业依托原有团队、供应链、渠道等资源,自主研发新品牌,适用于具备成熟运营体系且目标市场与原有赛道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其核心优势是 “风险可控、资源复用率高”,但缺点是品牌成长周期较长。
操作要点:
精准定位细分需求:从原有品牌的用户痛点或未覆盖的需求出发,找到细分赛道。例如,瑞幸咖啡在原有 “平价现磨咖啡” 定位基础上,发现年轻消费者对 “高性价比茶饮” 的需求,内部孵化出 “小鹿茶” 品牌,主打 “咖啡 + 茶饮” 双品类,快速占领下沉市场。
组建独立运营团队:新品牌需具备独立的决策和运营能力,避免与原有品牌 “混为一谈”。例如,字节跳动在孵化 “抖音” 时,组建了独立于 “今日头条” 的团队,确保 “抖音” 能根据短视频赛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而非受限于原有资讯产品的运营逻辑。
小范围试点,逐步推广:内部孵化的新品牌可先通过 “单店试点” 或 “区域测试” 验证市场需求,再逐步扩大规模。例如,海底捞在推出 “捞派有面儿” 时,先在成都、西安等城市开设少量门店,测试消费者对平价面食的接受度,待产品、运营模式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
外部并购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控股市场上已有的成熟品牌,快速切入新赛道,适用于希望缩短品牌培育周期、获取稀缺资源(如专利技术、核心团队、独家渠道)的企业。其核心优势是 “速度快、资源整合效率高”,但缺点是并购成本高、品牌整合难度大。
操作要点:
明确并购目标与匹配度:并购前需评估目标品牌与自身战略的契合度,包括品牌定位、目标客群、资源互补性等。例如,安踏体育为切入高端运动服饰市场,先后并购了 “FILA”“始祖鸟”“萨洛蒙” 等品牌 ——“FILA” 的时尚运动定位弥补了安踏原有大众运动品牌的空白,“始祖鸟” 的高端户外定位则帮助安踏打开高客单价市场,形成了覆盖不同价格带和场景的品牌矩阵。
注重并购后的品牌整合:并购并非 “买完即结束”,而是需要通过文化整合、资源协同实现 “1+1>2” 的效果。例如,美团在并购 “摩拜单车” 后,将摩拜的单车资源与美团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如外卖、到店消费)结合,推出 “骑行 + 餐饮”“骑行 + 购物” 的联动活动,既提升了摩拜的用户活跃度,也为美团平台带来了更多流量。
保留目标品牌的核心优势:并购后需避免过度干预目标品牌的运营,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特品牌调性或核心团队的品牌。例如,欧莱雅在并购 “科颜氏”“YSL 美妆” 等品牌时,保留了这些品牌原有的研发团队和品牌风格,仅在供应链、营销渠道上提供支持,确保品牌原有竞争力不被削弱。
合作共创是指企业与外部品牌、机构或个人通过合资、联名、授权等方式,共同推出新品牌或拓展新业务,适用于资源有限、希望探索新赛道但不愿承担过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其核心优势是 “轻资产、风险共担”,但缺点是对合作方的依赖度较高,品牌控制权较弱。
操作要点:
选择优质合作方,明确权责划分:合作方需具备企业缺乏的核心资源(如产品研发能力、区域市场渠道、品牌影响力),同时需通过协议明确双方在资金投入、运营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的权责。例如,区域性餐饮连锁品牌 “老娘舅” 为拓展华东以外市场,与当地具有丰富门店资源的餐饮企业合作,共同推出 “老娘舅区域联名店”,由合作方负责门店选址和本地运营,老娘舅提供品牌授权、产品配方和标准化管理,快速实现区域扩张。
以 “联名” 试水,逐步深化合作:对于初次尝试合作的企业,可先通过 “联名产品” 或 “短期合作项目” 测试市场反应,再决定是否推进长期合作。例如,喜茶与 “五菱宏光” 联名推出 “喜茶五菱宏光 MINIEV”,通过跨界合作提升品牌曝光度,同时测试消费者对 “茶饮 + 汽车” 跨界场景的接受度,为后续可能的多品牌合作积累经验。
强化品牌协同,避免定位冲突:合作共创的新品牌需与企业原有品牌形成互补,而非竞争。例如,沃尔玛与京东合作推出 “沃尔玛京东到家” 线上品牌,聚焦 “即时零售” 场景,与沃尔玛线下超市的 “日常采购” 场景形成互补,共同提升消费者粘性。
多品牌扩展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品牌定位模糊、资源分散、内部竞争、运营失控等风险。要确保战略成功,需通过四大核心策略规避风险,实现多品牌的健康发展:
企业需成立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制定 “品牌矩阵规则”,明确每个品牌的目标客群、产品范围、价格带、场景定位,避免品牌间的重叠与冲突。例如,宝洁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旗下 “海飞丝”(去屑洗发水)、“潘婷”(修护洗发水)、“飘柔”(柔顺洗发水)等品牌虽同属洗发品类,但定位清晰、差异化明显,各自占据细分市场,且通过统一的集团背书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同时,企业需定期对品牌矩阵进行复盘,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品牌定位,确保每个品牌都能持续满足目标客群需求。
多品牌扩展需平衡原有品牌与新品牌的资源投入,避免因过度倾斜新品牌而导致原有品牌 “失势”。企业可通过 “核心资源共享 + 专项资源倾斜” 的方式优化资源分配:一方面,将供应链、数字化系统、营销渠道等通用资源向多品牌开放,提升资源复用率;另一方面,为新品牌配备专项资金、独立团队等,支持其快速成长。例如,星巴克在推出 “星巴克臻选”(高端咖啡品牌)时,既复用了原有供应链的咖啡豆采购资源,又为 “星巴克臻选” 门店配备了专业的咖啡师团队和高端设备,确保新品牌的品质与定位相符,同时不影响原有 “星巴克” 品牌的日常运营。
多品牌布局需注重 “集团品牌” 与 “子品牌” 的协同,通过集团品牌的影响力为子品牌背书,同时通过子品牌的发展提升集团品牌的整体价值。例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 “淘宝”“天猫”“京东”(注:京东非阿里子品牌,可替换为 “闲鱼”)等子品牌,均依托 “阿里巴巴” 的科技、物流、金融资源实现快速发展,而子品牌在各自赛道的成功,也进一步强化了 “阿里巴巴” 作为 “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平台” 的集团形象。企业可通过统一的集团视觉标识、共同的营销活动(如 “618”“双 11” 集团层面促销)等,增强集团与子品牌的协同效应。
多品牌扩展面临的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更复杂,企业需建立实时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通过市场调研、用户反馈、竞品分析等方式,及时捕捉消费趋势变化、政策调整、竞争加剧等外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数据监控(如门店营收、客户留存率、供应链效率等),发现运营中的问题(如新品牌客流量下滑、成本过高)。例如,呷哺呷哺在推出高端品牌 “凑凑” 后,通过定期监控 “凑凑” 的翻台率、客单价、用户评价等数据,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确保 “凑凑” 在高端火锅赛道的竞争力;同时,当市场出现 “消费降级” 趋势时,呷哺呷哺快速推出平价套餐,稳定原有 “呷哺呷哺” 品牌的业绩,避免整体业绩受冲击。
连锁企业从单品牌到多品牌的扩展,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期投入、持续优化的战略工程。成功的多品牌布局,不仅能帮助企业突破增长瓶颈、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还能构建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但企业需牢记:多品牌扩展的核心不是 “品牌数量的增加”,而是 “品牌价值的提升”—— 只有基于自身核心能力,明确差异化定位,做好资源整合与风险规避,才能让多品牌矩阵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 “助推器”,而非 “负担”。
对于正处于单品牌成熟期的连锁企业而言,可从评估自身核心能力、调研细分市场需求入手,选择适配的扩展路径(内部孵化、外部并购或合作共创),逐步推进多品牌战略;对于已启动多品牌布局的企业,则需通过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各品牌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从 “单品牌领先” 到 “多品牌共赢” 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