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从“一店”到“万店”,成功的连锁企业靠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扩张速度,还是更深层的运营逻辑?
马瑞光博士在新书《万店连锁之道》第三章第六课《直营特许的协同》中,系统拆解了千店复制的核心方法,揭示企业如何实现可复制、可持续的增长之道。
回顾国内外连锁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无论是麦当劳的标准化操作、星巴克的文化认同,还是华住的数智化转型,成功的连锁企业从来不是拘泥于单一模式,而是善于因时因势,探索直营与特许的最佳组合。
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从共生逻辑、价值观、标准化与数智化、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剖析直营与特许协同的底层规律。
以下为书籍的部分原文内容:
直营与特许本质上是一回事。特许分配模式的直营与直营管控模式的特许才是真正的直营与特许。
——逸马《全域连锁》
在深入探讨了连锁经营的复制体系后,我们发现:当企业同时运用多种复制模式时,就必然面临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实现不同模式间的协同?
商业世界里的连锁经营,恰如道家阴阳相生之理。直营为阴,重管控、求稳健;特许为阳,讲扩张、谋发展。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相生。表面矛盾,内里统一。真正高明的连锁之道,在于参透这对矛盾体的转化玄机,在控制与放权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二者的协同。
在连锁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对矛盾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初创期,企业往往选择直营模式以确保品质,如同幼苗需要精心呵护;成长期,特许加盟成为扩张利器,就像树木需要开枝散叶;成熟期,则需要二者融合创新,恰似参天大树既要根系稳固又要枝叶茂盛。这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正是连锁企业从生存到卓越的必由之路。
连锁经营的未来正在呈现“直营特许化,特许直营化”的融合趋势。名创优品的全球化布局印证了这一判断。在欧美市场采用纯特许经营,借助本地合作伙伴突破文化壁垒;在东南亚市场保留直营管控,防范仿冒风险;在中国大本营则实行混合模式,由加盟商出资开店,总部派驻店长管理,利润按约定比例分成。这种模式兼具了直营的管控力和特许的扩张力,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灵活的策略调整,体现了“法无定法”的经营哲学。叶国富将这种模式称为“形特许而神直营”,总部通过数智化系统实现“隐形控制”,让加盟商在既定框架内自主经营,既保持了体系的统一性,又激发了终端的活力。
周黑鸭的战略转型则揭示了模式切换的时机把握。2019年之前,这家卤味巨头坚持“全直营”的金科玉律,结果被采用特许加盟的绝味食品反超。新任CEO张宇晨的变革堪称教科书级:先试点“特许经营2.0”模式,要求加盟商必须通过三个月带店培训;再开发智能订货系统,实现全渠道库存可视化;最后推出“城市合伙人”制度,将成熟市场交给优质加盟商深耕。
短短三年,特许门店占比从0升至45%,单店营收反超直营店8%。周黑鸭的战略转型再次印证了“模式没有优劣,只有适配”的真理。
华住酒店集团的“三权分立”架构更显管理智慧。季琦设计的“品牌方管标准、店长管运营、投资人管资产”三角结构,完美化解了连锁酒店业的固有矛盾。品牌方通过中央预订系统掌握客源分配权,确保服务一致性;店长作为事业合伙人,可跨店跟投获得超额收益;投资人则享有资产增值红利。
这套机制下,华住中端酒店加盟店的GOP率(经营毛利)常年保持在65%以上,远超行业均值。这正应了《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玄机——当直营与特许的二元对立被超越,就会迸发强大的商业生命力。
海澜之家的“类直营”模式则提供了服装行业的创新样本。加盟商负责提供场地和资金,总部掌控商品企划、供应链和门店运营。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既解决了传统服装加盟“连而不锁”的痛点,又避免了纯直营模式的重资产压力。其核心在于建立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加盟商享受稳定收益,总部通过规模效应获利。这种设计恰恰暗合了道家“欲取先予”的智慧,在让利中实现共赢。
观察以上连锁企业的成长轨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优秀的直营体系最终都会孕育出特许的基因,而成熟的特许网络往往需要注入直营的要素。放眼全球连锁发展史,大凡基业长青者,无不是深谙此道的智者。他们既不迷信直营的绝对控制,也不盲从特许的快速扩张,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这个平衡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环境、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面对未来“直营特质化,特许标准化”的双向进化趋势。直营门店需要像特许店一样注重效益考核,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特许门店则需要像直营店一样严格执行标准,确保品牌一致性。百胜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颇具前瞻性,它将肯德基门店分为直营、传统加盟和新兴加盟三种类型,针对不同模式设计差异化的支持政策。这种精细化运营思维正代表了连锁管理的未来方向。
与此同时,数智化技术正在加速直营与特许的融合进程。瑞幸咖啡通过中央集权的数智化系统,实现了对加盟门店的“隐形直营”管控。从原料采购到制作流程,从定价策略到促销活动,所有关键环节都由总部系统统一控制。这种“形散神不散”的管理模式,既保留了加盟商的经营自主性,又确保了品牌的统一性。就像风筝与线的关系,既放得出去,也收得回来。后面一节,我们将深入探讨数智化与标准化对连锁经营的影响。
直营与特许的协同,本质其实是总部与加盟商的共赢。
连锁经营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品牌总部与加盟商价值共创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直营还是特许,总部最终都需要对经营结果负责。当总部愿意对特许加盟商的经营结构负责任,就会主动筛选把控加盟商的质量,同时认真“扶商”“养商”,管控加盟商,
帮助加盟商盈利,从而实现双方协同共赢。反之,松散管理则会导致标准不一,随意加盟,进而影响品牌形象,最终落到“割韭菜”的下场。
从长远来看,总部不仅需要对加盟商的盈利负责,甚至有时要适当“吃下亏”:直营店亏损,总部要负责;加盟店亏损,在一定条件下总部也要负责。总部与加盟商互相“不占对方便宜”,这才是真正的特许和直营。
如今许多企业“连而不锁”,问题就在于无论单店亏损或赢利,总部都不予插手。部分企业总部认为加盟商不归自己所有,但实际上双方都是利益共同体,归根结底都是同一个品牌。事实上,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权而非所有权,因为有了控制权就有了分配权。连锁经营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区分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不同价值。
优秀的连锁企业无不深谙“共生共赢”的经营哲学,日本7-Eleven在全球的成功正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虽然90%以上的门店属于加盟商所有,但通过智能订货系统、供应链管理和经营指导,总部始终保持着对经营实质的控制力。
创始人铃木敏文曾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加盟店的失败就是总部的失败”。在这一理念指导下,7-Eleven建立了完善的经营支持体系:每家门店每周都会接受区域顾问的指导,总部通过共同配送系统确保商品新鲜度,甚至开发了精细到每小时销售数据分析的智能系统。当加盟店经营不善时,总部不是简单地终止合约,而是派出专家团队驻店诊断。
这种深度赋能使7-Eleven的加盟店存活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也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真正的控制力来自共生共赢的价值创造,而非强制束缚的合同条款。
中国水果零售巨头百果园的发展历程同样发人深省。在扩张初期,百果园也曾面临加盟商管理难题,直到确立了“加盟商赚钱,品牌才有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当加盟店出现亏损时,总部会派出“水果医生”团队驻店诊断,从选址评估到库存管理,从定价策略到损耗控制,提供全方位支持。此外,百果园创造性地推出了“三无退货”政策——消费者无需小票、无需实物、无需理由即可退换货。表面上看,这增加了加盟商的经营风险,实则建立了极强的消费信任。
更关键的是,总部建立了“退货成本共担机制”,允许滞销商品在一定比例内退货,与加盟商共同承担由此产生的损耗。正是因为建立了这份深厚的信任,百果园加盟商续约率高达90%。总部表面上是敢于“吃亏”,实则赢得了长期的发展。
我们前一节曾提到华住酒店集团的“铁三角”模式,它将品牌标准、店长运营和投资人资产三者巧妙分离:即总部通过中央预订系统掌握客源分配权,确保服务品质;店长作为事业合伙人分享超额收益;投资人则获得稳定的资产回报。这种架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利益共享机制替代了传统的管控思维。当某家加盟店连续三个月业绩不达标时,总部没有仅仅罚款了事,而是启动“帮扶计划”:减免部分管理费、派驻精英店长、提供营销支持。
据统计,接受帮扶的门店有78%能在六个月内扭亏为盈,这也正应了道家哲学“欲取先予”的智慧——最有效的管控,往往始于无私的付出。
反观那些昙花一现的连锁品牌,其失败根源往往在于责任缺失。部分茶饮品牌盲目追求扩张速度,降低加盟标准,导致门店良莠不齐;当加盟商经营困难时,总部又以“独立经营”为由袖手旁观。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伤害的是品牌本身。商业史上无数案例证明:割韭菜式的扩张或许能赢得一时风光,却注定难以持久。
真正的连锁经营应该像生态系统一样,各部分相互依存、共同成长。这要求总部在三个层面建立长效机制:“扶商”解决加盟商的生存问题,聚焦帮助加盟商门店短期快速回本,快速实现月盈亏平衡;“养商”保障加盟商持续发展,解决加盟店“活得好”的问题,聚焦帮助加盟商门店实现持续稳定盈利;最终“共赢”实现价值循环。即:短期养存活,中期养盈利,长期养共生。7-Eleven、百果园、华住集团等众多优秀企业的成功,正是源于对“扶商、养商、共赢”的有力实践。
连锁经营如同培育森林,需要耐心与远见。急于求成者往往收获苦果,而深耕细作者终将品尝甘甜。当总部真正把加盟商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时,直营与特许的界限自然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生共赢的商业生态。这正如水的品性: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明的连锁经营也该如此,通过成就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承担责任来获得持久发展。正如《道德经》所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这个意义上,连锁不仅是一种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共赢的商业文明。
我们前面提到,连锁经营的本质,是商业模式的无限复制。而复制的前提,是标准化;复制的效率,则取决于数智化。直营与特许的协同,表面看是两种经营模式的并行,实则是一场关于“可控性”与“扩张性”的动态平衡。在这场平衡中,标准化为“术”,是连锁复制的基础,数智化为“器”,即进一步固化、放大标准化的价值,二者相生相济,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既连又锁”。
任何伟大的连锁企业,其成功的第一步,都是将经营行为提炼为可复制的标准。标准化的本质,是去个人化、去随意化,将经验转化为规则,将偶然沉淀为必然。
中国医药连锁巨头同仁堂的国际化之路,彰显了标准化与传统的完美融合。这家拥有350年历史的老字号,将中药炮制的古法工艺分解为2186项标准操作程序。在伦敦分店,洋药师们通过“智能药柜”系统,可以精准掌握每味药材的配伍禁忌和煎煮时长。传统智慧与现代标准的碰撞,让“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祖训得以在全球传承。
但标准化绝非僵化的教条。道家讲“道法自然”,真正的标准化,应当如流水一般——既有固定的流向,又能因势而变。中国火锅巨头海底捞深谙此理。它的服务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师徒制”不断迭代:徒弟门店在遵守基础标准的同时,可根据地域口味调整蘸料配方,或依据当地作息延长营业时间。这种“标准化+弹性”的模式,既保证了品牌统一性,又赋予了门店生命力。
标准化最大的敌人,是“人治”。许多连锁企业初期势头迅猛,却在扩张中逐渐失控,根源在于过度依赖“能人店长”。一旦人才流失,门店立刻陷入混乱。反观麦当劳,它的强大不在于拥有多少天才经理,而在于将经营智慧固化成了《运营手册》——从薯条油炸时间到员工排班逻辑,一切皆有章可循。这种“去能人化”的标准化,才是连锁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如果说标准化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数智化则要回答“如何做得更快、更准、更智能”。在数据成为新石油的时代,连锁企业的竞争已从规模之争升级为算法之争。
全球家居巨头宜家的“数字孪生”系统,将全球445家门店的实时数据映射在虚拟空间中。通过AI算法分析3000万会员的动线轨迹,不仅能优化卖场布局,还能为特许经营商提供精准的本地化选品建议。通过数智化的赋能,让每件家具的陈列都暗合当地消费者的心理地图。正如老子所言“大制不割”,最高效的管理,恰恰是让系统隐于无形。
数智化的另一重价值,在于打破总部与加盟商的信息不对称。华住酒店集团的“中央大脑”系统,实时监控全国6000余家门店的入住率、客评、能耗等数据。当某家加盟店RevPAR(每间房收益)连续低于阈值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帮扶机制:或调整线上流量倾斜,或派遣运营专家驻店诊断。由数据驱动带来的协同效应,远比传统督导检查更精准、更及时。
但数智化绝非盲目崇拜技术。某些茶饮品牌盲目上马“智慧系统”,却因数据孤岛、算法脱离实际,反而增加了加盟商的操作负担。真正的数智化,应当如庄子笔下“庖丁解牛”,技术必须顺应商业本质。正如名创优品在全球化中采用“数据双轨制”:总部的ERP系统统一管控供应链,而区域加盟商则自主运营本地化选品。这种“集中+分散”的架构,既保证了效率,又尊重了市场差异。
标准化与数智化,看似一旧一新、一慢一快,实则暗合道家“阴阳互济”的哲学。标准化为阴,强调沉淀与秩序;数智化为阳,追求创新与突破。二者相生相克,推动连锁企业螺旋上升。
我们本章讲直营与特许的协同,最终实际上还是要回到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在扩张中保持控制力?标准化与数智化的结合,给出了超越二元的答案——控制力不来自股权占比,而来自价值赋能。7-Eleven的加盟店占比超90%,却能做到比直营店更标准化,奥秘在于“三组数据”体系:总部用销售数据指导订货,用库存数据优化配送,用顾客数据训练店员。加盟商看似独立经营,实则每一步都在总部的“数据场”中自然协同。
此外,百果园通过“水果医院”的模式,将标准化的种植技术、分拣流程,通过APP直连数千家加盟商。当某门店榴莲滞销时,系统不仅自动预警,还会推送话术模板(如“今日榴莲特价+科普成熟度鉴别法”)。这种“标准化知识+数智化工具”的组合,让加盟商从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经营者。
连锁经营的最高形态,既非直营的“强控制”,也非特许的“弱关联”,而是一种基于标准与数据的共生体。如同太极图,黑白分明却又浑然一体——直营店是试验田,验证新标准;特许店是放大镜,检验普适性;而数智化则是中间的S型曲线,让二者能量流动不息。
当中国连锁企业走向全球,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复制成功的跨国企业模式,而是参透“术器合一”的东方智慧。标准化如竹简,记录千年商道;数智化如活字印刷,让知识高速传播。唯有二者相融,方能实现《易经》所言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这也正是直营与特许协同的真正彼岸。
连锁经营之道,贵在得“神”而非得“形”。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复制输出,才是连锁的最高境界。无论直营还是特许,当一家企业能够将其文化内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到每个门店、每位员工时,便达到了“不管而管、不控而控”的至高境界,这正是文化力量的彰显。
文化认同如同企业的基因密码,它超越股权结构,跨越地域界限,成为连接直营与特许的无形纽带,也是直营与特许协同的最高境界。星巴克在全球83个市场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直营的纽约旗舰店,还是特许的沙特阿拉伯门店,顾客都能感受到同样的“第三空间”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来自操作手册的规定,而是源于对“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这一企业使命的深刻认同。
霍华德·舒尔茨曾说:“我们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正是这种文化理念,让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门店都能保持神韵相通。
日本7-Eleven的“区域顾问制”展现了文化渗透的精妙之道。这些顾问不负责具体经营,而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每周与加盟商探讨经营哲学。在北海道,他们可能讨论如何用便利店温暖雪夜归人;在冲绳,则研究如何让门店成为游客的休憩驿站。形式各异,但“便利”的核心价值始终如一。这种文化传导机制,使得7-Eleven在全球的加盟店能够保持惊人的一致性,却又充满地方特色。
法国雅高酒店集团的“文化宪章”制度颇具启示。他们将“法式待客艺术”细化为21条行为准则,但给予各品牌充分的诠释空间。经济型的宜必思可以简化流程,奢华型的索菲特可以增加仪式,但都必须体现“优雅关怀”的本质。这种“形可变而神不可变”的智慧,使得雅高在全球拥有40多个品牌却始终保持可辨识的文化特质。
在企业文化传承中,常常面临着跨地域适应不同文化的挑战。但优秀连锁企业可以超越地理的界限,巧妙实现自身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麦当劳在印度的本土化过程堪称典范。面对素食主义传统,他们不仅开发了全素菜单,更重新诠释了“快乐用餐”的理念——在德里,快乐可能是家庭聚餐;在孟买,则可能是年轻人社交。这种文化内核的坚守与表达形式的创新,使得金色拱门在保持全球一致性的同时,成功融入了印度文化。
此外,中国茶饮品牌喜茶的“灵感赋能”模式也呈现了文化传导的新思路。总部不规定具体产品,而是通过“茶饮实验室”输出创新方法论。成都分店据此研发了花椒奶茶,杭州分店则创造了龙井奶盖。这种“授人以渔”的做法,让每个门店都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而非被动执行者。正如庄子所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连锁经营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化成为组织的操作系统。日本无印良品的“观察型管理”就接近这种状态。总部不设传统督导,而是培养店长成为“生活美学家”,让他们基于品牌哲学自主决策。在巴黎,门店可能突出极简主义;在台北,则强调收纳智慧。形式各异,但“这样就好”的哲学始终如一。
当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灵魂时,直营与特许的界限自然消融。在意大利“慢食运动”衍生的Eataly超市中,直营店与特许店同样遵循“优质、清洁、公平”三大准则,但都根据当地食材文化自主经营。都灵店可能突出慢炖传统,纽约店则强调有机理念。这种“和而不同”的格局,正是《易经》“天下同归而殊途”的生动体现。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文化传承能让连锁企业超越周期。迪士尼百年不衰的秘诀,就在于将“创造欢乐”的使命转化为可传承的组织记忆。从加州的直营乐园到东京的特许园区,虽然运营模式不同,但“细节处见魔法”的服务精神始终未变。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使得米老鼠的标志性微笑能够穿越不同时代,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回望连锁业态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个深刻规律:形可复制,唯神难求。当标准化的“形”与文化的“神”完美结合时,企业便达到了“不管而管”的境界。这或许就是老子所说的“太上,不知有之”的理想状态。最好的管理,是让人们感觉不到管理的存在。当文化成为空气,精神化为习惯,连锁企业便真正实现了“群龙无首,处处是首”的大同境界。
真正的连锁之道,在于超越模式之争,构建共生共荣的商业生态,在标准化与灵活性、管控力与创造力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这既需要系统性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和而不同”的经营智慧。展望未来,连锁经营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进化。数智化技术的普及,让总部对终端门店的管控能力大幅提升;合伙人制度的创新,让直营与特许的界限日益模糊;平台化运营的兴起,则催生出更多混合型商业模式。
智者云:执两端而用其中。连锁经营的本质,不在于选择直营或特许,而在于如何让二者如齿轮般精密咬合。直营过甚则失活力,特许过滥则伤根基。唯有把握二者的辩证法则,方能让商业之生命力在不同形态间自然流转,最终达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协同境界。
直营与特许,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一阴一阳的共生。最高明的企业,不在于执着于哪一种模式,而在于让二者相互成就,在动态平衡中找到最优解。
当标准化的“形”与文化的“神”相辅相成,当数智化与价值观彼此加持,直营与特许的界限便不再重要。真正的连锁之道,是“不管而管、不控而控”,让文化成为空气,精神化为习惯。
《万店连锁之道》将于2025年正式出版,我们将不定期公开部分章节内容,欢迎关注后续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