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的中国酒店行业,竞争已经进入“红海”阶段。需求修复缓慢、商旅人群回暖不及预期、价格战愈演愈烈,单体酒店在内卷泥潭中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住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答卷:2025年二季度,华住全球在营酒店总数超过12000家,客房数突破118万间,实现营收64亿元,同比增长4.5%;更为瞩目的是,净利润飙升至15亿元,同比暴增44.7%。
这背后的深层逻辑在于:华住通过连锁化的网络布局、轻资产的盈利模型和系统化的运营能力,实现了“利润跑赢收入”的逆势增长。这不仅是一份企业的亮眼数据,更是整个连锁产业的镜像——在高度内卷的市场中,唯有依托模式、效率与品牌力,才能真正突围。
如果说过去酒店行业的核心逻辑是“开店越多、收入越高”,那么今天的华住则告诉我们:在市场承压期,利润质量比收入增速更重要。
二季度华住营收64亿元,同比增长4.5%;但净利润却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4.7%,经营利润率显著改善。这一“营收有限、利润大涨”的现象,正是轻资产战略的直接结果。
截至二季度末,华住在中国市场的管理加盟及特许酒店已达11469家,占比接近九成;租赁及自有酒店仅547家。通过减少自有物业、降低资本占用,华住用更轻的模式放大了利润弹性。
即便RevPAR同比下降3.8%至235元,华住依然依靠规模效应、成本杠杆与精细化运营,实现了利润的逆势增长。这说明,在内卷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谁能掌握“轻资产打法”,谁就能更快获得现金流和利润率的改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依赖自持物业或重资产扩张的酒店企业,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往往承受更高的财务压力。这一差异,正是连锁化轻资产模式的优势所在。
如果说轻资产战略解决了“利润质量”的问题,那么规模化扩张就是华住稳固市场地位的另一张王牌。
二季度,华住新开595家酒店,在营酒店总数突破12000家,全年计划新开2300家进度顺利。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住目前还有近3000家待开业储备,绝大多数为加盟和特许模式。这意味着,即便短期商旅需求波动,华住仍然拥有强劲的市场渗透能力。
这种扩张逻辑,本质上是“低投入、高杠杆、可复制”的连锁思维:通过加盟模式,用更低的资本投入撬动更大的市场覆盖,形成规模化的网络效应。
华住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6年,华住就在行业内率先尝试加盟扩张的质量升级。当年参与了逸马连锁产业集团的「模式复制」与「门店合伙」课程,并协同逸马通过直播与高潜加盟意向挖掘,筛选出优质合作伙伴,实现了零成本、高效率的网络铺设。这套方法论,帮助华住在扩张初期避免了“盲目招商”的陷阱,也为后续的高速扩张奠定了经验基础。
今天我们回过头看,华住的储备项目质量与落地效率,已经成为其维持市场领先的重要保障,而这背后正是早期“加盟筛选机制”不断迭代的结果。
财报中的运营数据,同样透露出华住在复杂环境中的“韧性”。
国内市场承压:Legacy-Huazhu平均日房价(ADR)为290元,入住率81%,同店RevPAR同比下降7.9%。这说明在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存量市场仍然面临压力。
新开酒店贡献突出:整体RevPAR维持在235元,主要依靠新开酒店的增量拉动,这也是华住能够对冲存量下滑的重要手段。
海外业务复苏明显:DH酒店RevPAR同比增长7.3%至88欧元,入住率提升至73.9%。在欧洲市场逐步修复的背景下,海外业务成为华住利润增长的新引擎。
这些数据背后的启示是:单靠存量市场已难以维持增长,唯有通过新店布局+国际化分散,才能保持整体盈利的弹性。这也是连锁企业区别于单体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有能力用规模化网络对冲局部波动。
短期内,华住仍需面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需求承压,但管理层对长期保持乐观。他们明确提出,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
拓展优质网络
升级供应链
强化品牌定位与服务
增强销售能力
这也意味着,连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能只靠“多开店、降成本”,更要在品牌力、供应链、数字化与组织管理上形成系统化的闭环。
这一趋势,和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在长期陪跑实践中的观点高度契合。创始人马瑞光博士在央广网采访中指出:消费市场正在从“性价比”转向“质价比”——消费者既要好质量,也要合理价格,追求“超级性价比”。连锁企业只有把连锁化、品牌化与质价比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穿越周期的长期增长。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不仅是酒店业的答案,也同样适用于餐饮、零售等更广泛的连锁领域。
华住二季度财报给出的答案已经很清晰:在内卷加剧、需求承压的市场环境中,单靠价格战和粗放扩张已难以为继。真正能够支撑企业逆势增长的,是轻资产带来的利润弹性、规模化扩张形成的网络效应,以及品牌化与系统化管理构筑的长期护城河。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绩单,更是连锁行业的一份“参考答案”。它提醒所有连锁企业:当市场格局趋于激烈时,比拼的不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在规模、品牌和体系之间建立起稳固的闭环。
未来,那些能够在效率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在扩张与管理之间形成正循环的连锁企业,才有可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