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社区火锅小店的食材供应,到家庭餐桌全品类解决方案,再到万店布局与资本市场亮相,锅圈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跳出舒适区,完成一次自我进化。
如今,突破万店、完成战略重启后,锅圈再次出击。这一次,它锁定的,是一个看似饱和却蕴含巨大潜力的赛道——社区现炒。
投资熊喵大师、推出锅圈小炒,表面上是多了一条业务线,背后却隐藏着三层战略意图:
延伸消费场景:从“买食材回家做”到“5分钟现炒到家”
强化供应链护城河:标准化食材+菜谱,牢控成本与品质
打造多业态矩阵:为平台化战略积累更多门店模型
作为锅圈的长期战略陪跑伙伴,逸马看到的,不仅是业务创新,更是一套可复制的连锁增长模型。
01.炒菜不进厨房社区门店成新灶台
午休12:10下单,12:25热气腾腾的小炒肉已经送到工位——这就是锅圈小炒想带来的社区餐饮体验。
锅圈小炒的核心,是将与熊喵大师联合研发的炒菜机器人搬进社区门店。这台设备能在5分钟内完成一份现炒菜,涵盖数百道菜谱,温度、时间、调味量全部精确到克。
对消费者来说:
到店可堂食、可外带,也可买半成品回家做
价格大约是社会餐厅的一半
菜品覆盖早餐、午餐、晚餐、夜宵全时段
对经营者来说:
厨房面积与人力成本显著下降
出餐速度可稳定在3-5分钟/份
一名操作员可管理3-6台设备,出餐效率提升3倍
橡鹿科技、七鲜小厨等已验证过炒菜机器人的商业可行性,但锅圈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孤立卖一份菜,而是用成熟的供应链、门店网络和会员体系,让这一模式快速规模化落地。
02.技术只是入口供应链才是护城河
如果说炒菜机是前台,那么锅圈的供应链就是后台——而真正的竞争壁垒恰恰在这里。
截至2025年6月,锅圈已经拥有:
7家自有工厂:覆盖调味料、水产、肉类、丸滑等主要品类
19座数字化中央仓:构建全国次日达网络
全链路可控的产-仓-配体系:确保食材标准与成本稳定
这意味着,锅圈小炒的每一道菜都能用同一套标准化食材包完成,无论在郑州、长沙还是三线县城,口味与成本都如出一辙。
对加盟商的吸引力:
不依赖大厨,降低人工风险
门店模型稳定,试错成本低
新店可快速复制,缩短回本周期
技术创新可能有生命周期,但供应链的生命周期,却能支撑品牌跨越经济周期。这也是逸马一直强调的——连锁企业要想跑得远,必须在后台体系上“深挖井”。
03.社区餐饮从偶发聚餐到日常刚需
很多人以为锅圈是个家庭消费品牌,但社区小炒的加入,让它切入了日均消费频次更高的场景。
火锅、烧烤的消费频率通常是每月几次,而午餐、晚餐的现炒需求几乎是每日刚需。锅圈小炒切入的,是日常刚需市场。
背后的两大变量:
乡镇市场的增长潜力
2025年上半年,锅圈净增270家乡镇店,验证了下沉市场对高性价比、标准化餐饮的接受度极高。
即时到家的配送能力
依托锅圈的线上小程序、会员体系和即时零售网络,社区5分钟现炒+30分钟送达完全可实现。
本质上,这是一笔账:用一次性投入的机器,替代长期投入的人力,再用供应链优势降低单品成本,形成低价高频的规模壁垒。
04.从万店到多业态矩阵
锅圈小炒不是一次孤立尝试,而是“社区央厨”战略的一环。
目前,锅圈的多业态布局包括:
锅圈食材:火锅、烧烤等家庭聚餐场景
锅圈小炒:高频社区餐饮
肴肴领鲜:标准化中餐食材供应链
乡镇店模式:BC一体化,抢占下沉市场
这并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供应链、会员体系、品牌资产的复用效应。
在逸马看来,一旦跑通,锅圈将不再依赖单一业态的市场波动,而是通过平台化能力,实现跨品类、跨场景的协同增长。
写在最后
锅圈的每一次战略动作,看似在开新业务线,实则是在打磨一套长期可复制的连锁增长系统。
炒菜机只是入口,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供应链整合、门店模型迭代、用户资产沉淀,以及背后的组织协同力。
作为战略陪跑者,逸马见证并参与了锅圈从食材零售到社区央厨的转型之路,也看到它在万店之后,依旧选择用系统化能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智能化与标准化成为餐饮分水岭的当下,锅圈小炒不仅是一次产品创新,更可能是社区餐饮效率革命的行业样本。未来,它或许不仅是“在家吃饭第一股”,也可能成为“社区餐饮新模式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