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外资连锁品牌凭借先进的运营体系和本土化战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作为日系三大便利店巨头之一的罗森,自1996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后,经过多年沉淀与调整,现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最新数据显示,罗森在中国已开设超6800家门店,覆盖了全国17省。山东省作为重要战略区域,已启动“区域千店计划”,计划在未来数年布局超过1000家门店,持续强化区域市场渗透能力。
罗森的中国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纪90年代的早期尝试为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在当前战略加速推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今,凭借系统的标准化管理、自主品牌研发和鲜食供应链优势,罗森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连锁扩张模型。
01.标准化商品矩阵打造可复制的复购力资产
在连锁经营中,标准化是复制成功的基石。罗森的门店通常承载1500至2500个SKU,其中自有品牌商品占比高达40%至50%,成为门店利润的核心来源。
日式便利店的商品矩阵设计覆盖了早餐、午餐、晚餐的多样需求,包括便当、饭团、三明治及各类甜点,如冰皮月亮蛋糕和慕斯蛋糕等。这样的布局不仅确保了顾客在不同时间段均有选择,增加日均客单频次,也有效降低了对某一时段流量的依赖,保障门店运营的稳定性。
对连锁管理者而言,罗森的做法提供了两大启示:
一是将产品打造成为“可搬运”的资产,优于仅依赖单店爆款的不可持续模式;
二是自有品牌不仅是毛利杠杆,更是用户留存和品牌传播的重要阵地。以罗森的甜品为例,持续的产品创新与迭代使其成为流量制造器和社媒热点,提升门店在直营和加盟体系中的差异化竞争力。
这套标准化商品矩阵不仅帮助罗森实现了规模化复制,也使其在竞争激烈的便利店市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02.供应链与运营节奏鲜食驱动下的效率挑战
便利店鲜食类产品的特点是高毛利但高损耗,且需要频繁补货与严格的温控管理。罗森深谙此道,通过建立区域中央厨房和暗仓,配合高频次的日常配送,确保门店可以复制城市级别的“即食体验”。
这套供应链体系大幅提升了门店的客单价和坪效,且使库存和人效管理成为门店运营的核心考核指标。
然而,鲜食运营并非没有挑战。首先,高损耗率是普遍难题,区域口味偏好差异和店铺坪效之间的矛盾也时刻存在。其次,随着罗森店面向“超市化”升级,SKU数量增加,陈列与周转效率的管理压力显著上升。
应对这些挑战,罗森通过精细化的进销存体系和基于门店客流的动态补货模型来优化商品周转,并在加盟合作协议中明确损耗分摊与周转目标,确保损耗风险可控。对供应链的持续投入与创新,使罗森得以将供应链真正转化为“增长引擎”,推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盈利增长。
03.招商与快速扩张节奏、选点与本土化协同推进
罗森的“区域千店计划”不仅是规模扩张,更是一场选址精准与本土化融合的战略博弈。青岛首批7店同开,选址均位于CBD、地铁口和高校周边等高流量节点,依托政策支持和地理优势快速收割客流,形成强大的市场声量。
快速开店背后,是总部与加盟体系间高度协同的成果。区域总部对招商节奏、人才培养与门店辅导的科学管理,确保了扩张的稳健与高效。标准化的运营模型使得加盟手册中明确了SKU结构、人员工时及供应链支持,极大增强了招商吸引力。
此外,罗森非常重视本土化创新。例如,结合地方口味推出联名产品,节假日推出区域限定款,利用本地社群运营增强用户粘性,提升门店客户留存。总部系统化的培训模块涵盖开店SOP、鲜食操作、陈列促销节奏,并通过运营数据闭环反馈,支持加盟商持续成长与优化。
写在最后
供应链是第一增长引擎。 鲜食及自有品牌是提升坪效的核心,持续投资中央厨房、区域配送及损耗控制将带来长期价值。
以标准化为基础,打造招商工厂。 明晰SKU、自有品牌策略和坪效目标,构建“开店后可复制”的盈利模型,成为招商核心话术。
选址与本土化并重。 在CBD和高流量区域制造规模效应,同时结合地方联名与社群运营,增强用户粘性和留存,避免扩张失败。
罗森青岛的亮相,是外资便利店深耕中国市场的一个典范。标准化与供应链不只是成本控制,更是从零售向服务网络转型的关键能力。
对于关注连锁扩张和招商的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核心不在于门店数量,而是“如何将流水、留存与成本管理转化为可规模化算法”,这是从开一家店到铺设千家店的根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