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锁商业的发展核心在于标准化与规模效应,而会员制商业模式的兴起,本质上是连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会员店不仅仅是门店数量的扩张,更是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用户运营及品牌传播的全方位革新。
国内多家本土品牌试图快速复制山姆会员店模式,以招商扩张为突破口,期待在“仓储会员制”赛道分得一杯羹。然而,市场现实却极为残酷:开店潮转眼成了关店潮,曾经的高光项目变成了业绩拖累。归根到底,连锁会员店的成功需要超越简单的“开店数量”增长,而是对标准化经营、供应链整合、精准招商以及用户留存的深度把控。
当下中国零售市场对于会员制连锁的兴趣持续高涨,多个本土零售品牌快速布局会员店,通过招商引资、门店快速展业寻求快速占领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间,盒马X会员店曾在全国开设10家门店,涵盖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试图打造差异化的仓储式购物体验。类似地,麦德龙、永辉、家乐福等巨头也纷纷加入会员店阵营,形成超过150家门店的激烈竞争格局。
但事实证明,招商扩张的高速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盈利提升,反而导致了门店业绩的普遍低迷和客户流失。盒马X会员店自2023年起开始陆续关闭部分门店,2024年甚至有门店在开业不足一年后被迫关闭,反映出其在快速扩张后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与市场调整压力。
原因之一是招商定位的模糊和战略不清。许多会员店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定位模糊,未能与母品牌形成有效区隔,导致客户资源分散,难以实现会员价值最大化。以盒马为例,其会员店多依赖原有盒马鲜生客户,缺乏创新的商业模式支撑,难以构建独特的会员生态。再者,招商过程中对合作伙伴的管理及支持力度不足,导致门店在运营初期面临经营压力,难以达成业绩稳步增长。
此外,盲目扩张带来的管理负担陡增。门店数量快速提升对连锁的标准化管理、团队打造和运营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而大多数新兴会员店尚未建立成熟的管理体系,缺乏对门店业绩提升的持续支持和监督,影响整体商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供应链管理与商品运营是会员制连锁店成败的关键环节。山姆会员店、Costco等国际巨头深耕全球采购,具备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能够以优质差异化商品吸引忠实会员,形成价格与品质的双重竞争优势。反观国内大多数会员店,供应链体系依旧较为薄弱,过度依赖传统采购和本土供应商,商品结构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高端会员的多样化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内多家会员店开业初期尝试引进山姆式大单品,但在后续开发和定制化方面乏善可陈,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商品组合。这导致会员对门店的忠诚度和复购率下降,用户留存难以保障。供应链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意味着会员店在价格和品质上难以形成有效护城河,门店运营难以实现稳点运营。
商品差异化的缺失也影响了品牌传播效果。会员制商业模式的本质之一是构建会员专属的品牌认知和体验,商品是连接用户和品牌的核心纽带。缺乏独特商品和会员权益,品牌传播难以打动目标用户,难以实现快速的用户裂变和口碑传播,进一步限制了招商吸引力和门店业绩的提升。
连锁会员店的成功不仅是开店数量的积累,更是通过优化管理提升门店业绩,实现用户长期留存的过程。标准化运营体系和团队打造是支撑连锁扩张的基础,缺乏有效的运营管理会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会员体验下降,最终影响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国内会员店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普遍暴露出组织架构不匹配、管理流程缺失等问题,导致门店难以实现高效协同和成本控制。标准化培训体系不完善,基层员工缺乏稳定的服务标准,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此外,会员运营体系尚未形成完善的用户数据管理和精准营销能力,用户留存率低,难以形成稳固的会员经济闭环。
在品牌传播层面,会员店的品牌认知仍显薄弱,未能充分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与忠诚度。缺少差异化的会员权益和定制化服务,用户容易流失至竞争对手。快速扩张带来的团队分散也限制了品牌文化的传递和团队凝聚力的打造,进一步影响门店业绩提升和稳健经营。
为实现稳点运营,连锁会员店必须重视内部管理优化,注重团队专业能力的培养,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用户运营效率和会员粘性。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强化招商合作伙伴的管理和支持,形成良性的商业生态。
会员制连锁商业作为中国零售行业转型的前沿阵地,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然而,从盒马X会员店的关店潮到众多本土品牌的困局,我们看到的却是招商、供应链、运营管理等多维度的深层次挑战。简单复制山姆模式,不等于成功。唯有深耕标准化管理、持续优化供应链整合、精准招商与团队打造,以及打造独特且可持续的用户留存机制,才能真正提升门店业绩,实现商业模式的稳健发展。
对于连锁产业从业者而言,当前是一次重构和创新的机遇期。如何避免盲目扩张的陷阱,搭建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生态,打造符合中国市场特色的会员制连锁新范式,将是未来决胜的关键。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助力更多连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