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几年,餐饮连锁赛道迎来新一轮爆发期。一方面,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偏好“高频、便捷、性价比高”的用餐选择,催生出一批主打拌饭、烧烤、卤味等细分赛道的新品牌;另一方面,连锁品牌要在全国多地跑通模型,不仅需要产品适应力,更考验组织能力与品牌势能。
在这场“又卷又快”的竞争中,有的品牌止步一线城市,有的品牌一出省即灭。而“流浪泡泡·破破烂烂的烤肉店”却逆势扩张,不到两年,门店数突破350家,已覆盖全国19个省份,并在多个核心城市引爆排队潮与社交话题,成为投资人、加盟商和消费者眼中的“三重热股”。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餐饮品牌,也不是靠重资产直营跑通全国,而是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本地创新+社交爆点+轻资产复制”的全新路径。
流浪泡泡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赛道中,单一的产品或口味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流浪泡泡选择了“本地爆款策略”作为破局武器:针对不同城市消费偏好,推出差异化菜单,打造“地域限定”产品。
例如,南京新开的门店推出“盐水鸭烤肉”,不仅符合当地口味,而且成功激发用户的归属感与尝鲜欲;在广州,品牌则结合本地饮食结构,创新加入柠檬茶元素;武汉市场的“蒜鸟”IP,衍生出“蒜香口味”系列,也让当地消费者倍感亲切。
但产品创新的关键并不止于此,它背后的供应链能力是基础设施的支点。品牌在核心城市设立区域分仓,实现冷链日配,将配送周期控制在24小时内,门店食材周转期压缩至1.5天。这不仅保证了口感与鲜度,也大幅度降低门店库存与运营压力。
同时,品牌在成本控制方面有一套自己的“价格锚定策略”。通过上游原材料集采和标准化处理,提升议价权,压缩单品成本,实现“品质升级+价格下探”的双赢。这种“极致性价比”策略让品牌在餐饮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适合下沉市场及年轻消费群体。
相比于大多数餐饮品牌主打“统一标识+标准口味”,流浪泡泡另辟蹊径,以“一城一IP”的方式贴近用户情绪,为品牌植入情感温度和社交传播力。
它深度挖掘目标城市的文化符号,通过用户共创和私域调研,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IP:武汉“蒜鸟”、南京“松弛鸭”、广州“柠檬小妹”……每一只IP不仅具备地方属性,还具备表情包化、话题感和互动性。
在社交传播上,品牌通过IP出街打卡、互动合影、主题快闪等形式,让用户自发传播,形成“吃烤肉打卡发朋友圈”的内容惯性。本地化IP不仅增强了城市用户的归属感,更形成了品牌自身强大的传播飞轮。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IP并非完全割裂,而是与品牌主IP“流浪泡泡”进行体系共建,形成“主IP+城市IP”的网状结构,实现文化统一与在地差异的动态平衡。这一策略不仅增强了品牌的文化粘性,更建立起一套具有延展性的营销系统,方便未来在其他城市的快速复制。
“流量即生意”的今天,谁能与年轻人同频共振,谁就能激活社交货币。流浪泡泡深知这一点,它持续绑定年轻人的热爱——运动赛事、短视频平台、热点文化。
2024年武汉马拉松期间,品牌设立补给站,为跑者送出热汤和小礼品;在2025年广州开业时,邀请奥运冠军鲍春来探店,迅速登上同城热搜TOP3;而在南京,则抓住“苏超”全民健身热潮,与本地啦啦队开展联合活动,提升了门店曝光度和参与度。
这种“运动+餐饮”的场景融合,让品牌不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而是一个“有趣、热血、年轻”的内容发生场。而这些参与感与互动性极强的活动,也极大增强了品牌的社交资产积累,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让流浪泡泡成为真正的“现象级城市网红”。
相比产品与营销,更值得关注的是流浪泡泡背后的组织能力。在众多餐饮品牌中,流浪泡泡用两年时间实现350家门店布局,其扩张速度背后是一整套标准化运营系统的支撑。
首先,品牌构建了基于SOP的运营流程,每座城市的门店都能依托总部提供的“IP模板库”“菜单模版”“空间设计模版”进行快速搭建,效率极高;其次,在人才端,品牌设置专业拓展团队与区域运营团队,专门支持新门店的选址、装修、开业、导流,极大降低了加盟商的试错成本。
在招商策略上,品牌采取“严准入+深陪跑”机制,严格筛选有经验、认同品牌文化的餐饮从业者加入。对于合格加盟商,总部提供“产品-营销-人力-供应链”四大体系的全链路赋能。
据品牌方披露,标准门店200–300㎡,月营收区间60–120万元,回本周期约10–12个月。这是当下餐饮品牌中少有的“高复购+快回本”模型,吸引了大量餐饮投资者的关注与咨询。
在“强产品+强传播+强组织”三重驱动下,流浪泡泡已逐渐形成覆盖产品、品牌、供应链、加盟商的全链路系统化能力,其模式不再依赖单点突破,而是形成了可规模化复制的盈利闭环。
它不是单纯靠低价冲量,而是通过一套“本地定制+高性价比+社交裂变”的打法,精准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喜好,打破地域壁垒,构建起独特的品牌护城河。
未来,随着餐饮竞争进一步加剧,“流浪泡泡式打法”可能会成为更多品牌借鉴的范本。但真正能在全国跑通、跑稳、跑快的,仍需强大的综合运营能力作为底座。
从“区域黑马”到“全国现象”,流浪泡泡的下一站,值得全行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