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全球零售力量》是德勤每年发布的权威研究,报告通过对全球最大250家零售商进行收入、利润、增长率等多维分析,呈现全球零售行业的趋势脉络。2025年,全球零售行业的关键词是:集中化、通胀驱动、效率再造、生态升级与技术重塑。
对中国而言,这份榜单不仅是一次“入场券”的盘点,更是一次行业健康度的体检。从京东到SHEIN,从屈臣氏到唯品会,每一家上榜企业背后,都是关于效率、品牌、渠道、出海的博弈与选择。
01.全球零售全景增长驱动力与市场分化
全球零售业继续稳步扩张。2024财年,250强零售商总营收达6.0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6%。但如果剔除通胀因素,这一增幅其实略显平淡。增长主要来自产品提价与跨境拓展的协同发力,而非销量大幅提升。
北美地区仍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供应链稳定性和数字化水平方面遥遥领先;欧洲企业虽数量最多,却面临增速乏力与税务压力的双重困境;亚太地区上榜企业数量虽在增长,但整体集中度偏低,龙头企业缺乏全球影响力。
值得留意的是中东与非洲市场,年增长率达9.7%,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区域。该区域年轻人口红利、数字化跃迁与国际资本注入,让其在榜单中愈发“显眼”。
在业态层面,传统快消巨头仍占主导地位,但服装与配饰类品牌更具盈利能力,高周转、强品牌的轻资产模式日益受青睐。SHEIN就是其中的典型,它不仅是电商,更是以全球为舞台的时尚制造体系。
02.全球十强三大巨头生态壁垒难以撼动
全球零售十强阵容几乎没有变化,依旧是沃尔玛、亚马逊、Costco三大巨头领跑。
沃尔玛继续凭借其极致的供应链能力、全球采购系统和价格优势,扩大在拉美与亚洲的市场覆盖。它的核心不是“开店多”,而是以全链路低成本优势筑起的护城河。
亚马逊依托 Prime 生态与 AWS 的高利润支撑,已不再是单纯的电商平台,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商,其技术中台能力强悍,延伸触角遍及物流、内容、广告等多个领域。
Costco则坚持会员制与“少SKU、高性价比”路线,凭借选品稳定、用户粘性强的策略,在国际市场收获大量拥趸,尤其是在亚洲的扩张更为稳健。
与此同时,德国的 Lidl 和 Aldi 等“硬折扣”零售商迅速上行,CVS通过医药零售与保险的结合打造独特盈利模型。全球前十企业普遍展现出对供应链效率、品牌沉淀、技术运营与生态协同的系统性整合能力。
03.中国企业突围样本14张面孔,14种路径
上榜的14家中国企业分布在多个业态和品类,既有全品类电商,也有垂直零售品牌与连锁零售运营商。他们的共同点是:仍在快速迭代中,路径各异。
京东以8213亿元营收排全球第八,是唯一进入TOP10的中国公司。它的物流网络一度是行业标杆,但在用户增长趋缓、利润承压的背景下,正在向技术服务平台转型。
SHEIN收入超2199亿元,代表着“内容驱动+供应链柔性化”的新电商模型。它更像一家“快时尚科技公司”,从社媒运营到工厂数字化都做到了极致。
阿里新零售板块则以1785亿元收入上榜。在多次调整后,目前聚焦于盒马、淘天、饿了么等核心资产的协同作战,其轻重结合的运营思路正逐渐清晰。
唯品会、华熙、屈臣氏等企业则在各自领域形成独有壁垒:有的以低价出清稳定客群,有的依托品牌深耕内容场域,也有的通过数字化管理强化门店效能。
可以说,这14家企业背后,是14种关于中国零售如何“转身”“出圈”与“对话全球”的模式实验室。
04.中国零售企业全球化突破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不再只是把货卖出去,而是如何把品牌、供应链、服务与文化一起带出去。对中国零售而言,真正的挑战恰恰在这里。
第一,技术体系的重构正成为标配。AI选品、智能补货、用户画像、虚拟导购等技术,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竞争门槛。
第二,供应链能力仍是基础工程。从“做多”变成“做精”,从规模追求变成柔性控制,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才刚开始。
第三,全球消费者对环保、合规、品牌价值观的关注日益上升,ESG不仅是投资考量,更影响购买决策,中国企业若不能匹配文化语境,便难以建立长期信任。
第四,单一收入来源难以支撑未来高质量增长。SaaS服务、零售媒体网络、数据资产变现等“第二增长曲线”正在成为新趋势。
因此,中国零售要想真正站上全球舞台,靠的不是“价格战”,而是更深层次的产品力、品牌力、讲故事能力与全球生态的嵌套能力。
写在最后
德勤的这份榜单,不是胜利者的荣耀榜,而是全球零售的竞争体检表。它告诉我们,未来的零售企业,拼的不是渠道多广、价格多低,而是技术驱动的效率能力、用户洞察的产品力、跨文化讲故事的能力,以及生态协同的整合力。
中国零售的“世界牌桌”,刚刚打开。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