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新式茶饮行业交易规模突破3000亿元,增速放缓、竞争内卷已是行业共识。然而就在这一年,LINLEE林里却完成了超50%的同比增长,门店数达到1950家,成为少数实现高质量扩张的品牌代表。
这并非偶然。从2018年首店试水,到2020年迁总部于广州,再到2024年突围山寨围攻、供应链自建、IP生态打造,LINLEE林里的扩张轨迹,验证了连锁商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命题——结构性机会的前置捕捉,和组织性能力的快速构建。
这不仅是柠檬茶的一次逆袭,更是连锁品牌的一次“深水起飞”。
01.连锁破局选对赛道比努力更重要
连锁品牌扩张的第一步,不是门店数量,而是所处行业的成长性。
LINLEE的早期尝试围绕高客单价港式奶茶展开,但两度折戟于三线市场。真正转折点,是品牌察觉到机会往往隐藏在“看似小众却需求未被满足”的场景中。
当行业注意力集中于奶盖、芝士、水果多拼时,LINLEE看到了一个看似边缘、却拥有高度普适性的味觉符号——香水柠檬。雪碧、冰红茶等RTD饮料的成功早已验证其口味的群众基础,恰逢市场中尚未有头部品牌主打该口味品类,林里便在一片红海中挖掘出了“味觉蓝海”。
这也提示着所有连锁创业者:找准细分、抢占感知空白,是品牌完成“品类破局”的关键起点。
02.极致单品不只是产品战略更是组织效率的放大器
在连锁经营中,“做少即是做深”并非新命题,但真正能把单一产品打造成全国连锁模型者寥寥。
LINLEE选择香水柠檬作为唯一主打口味,背后并非纯粹审美偏好,而是从标准化效率、组织复制、供应链掌控等多维度出发的系统考量。
在一杯柠檬茶中,柠檬并非可替代的辅料,而是风味决策中心。这意味着只要能将柠檬的供应链牢牢掌握、门店标准打磨清晰,便能实现“千店如一”的产品稳定性。
2021年,LINLEE将账上50%的资金用于工厂、果园和冷链物流建设,即便在资金紧张阶段也不妥协于供应链掌控力。这一“逆现金流思维”的决策,奠定了后续复制速度和产品稳定性的基石。
在高频SKU稳定的前提下,组织训练、培训周期、食材损耗和口味复制成本都大幅降低,连锁门店才能快速落地且保持品牌认知一致性。
这也解释了为何“瑞幸能进攻茶饮,但茶饮品牌难反打咖啡”,不是能力差异,而是品类原生属性决定了品牌的扩张逻辑边界。
03.山寨围剿下的逆袭是品牌组织力与信任体系的胜利
在连锁品牌成长初期,“被模仿”几乎是一种成功的“副产品”。
LINLEE在仅有500家门店时,遭遇了超2000家山寨品牌的围剿。许多消费者甚至分不清谁是正品,投资人都疑惑哪家才是正宗。LINLEE选择的不是维权,而是“统一门店招牌”这一组织体系层面的反击。
这一决策本质上不是视觉系统升级,而是一次面向加盟商、顾客、市场的信任加码动作。
正品的品牌力不是靠维权赢得,而是靠在组织标准、产品稳定、客户体验中长期沉淀。招牌只是符号,但当这个符号在信息对称的社交网络中持续曝光、被消费者主动站队,它就变成了组织力与心智认同的外显象征。
这背后是“标准化体系+规模心智”的双重作用,推动了品牌信任感在消费者心中沉淀。对于任何连锁品牌而言,这种“信任机制”的构建与更新,远比广告投入更具长期意义。
04.IP不是卖萌是情绪价值的指数化放大
2024年,LINLEE全年送出超1.1亿只小黄鸭。这不仅是一次营销玩法,更是IP构建在连锁品牌中的一次成功范式。
IP的本质,是把消费者从产品用户变成情绪参与者。从排队无聊时的赠品,到自媒体展示的“打卡物料”,再到色彩、配件的共创玩法,小黄鸭逐渐从边角余料变成了品牌情绪资产。
与茶饮主产品相对刚性消费不同,IP所带来的是非刚性连接,是品牌认同感的润滑剂。更重要的是,这种可迁移的“非饮品资产”,成为门店体验的一部分,进而构建起差异化的场景记忆。
IP即情绪资产,而情绪资产决定复购意愿,这是连锁品牌实现用户留存的关键一环。
放在连锁经营的长期逻辑中,这是标品战略外的“软资产护城河”,情绪认知一旦建立,竞品复制的门槛就非产品力能逾越。
05.拒绝诱惑专注脚下的连锁深耕
快速增长后,不少品牌创始人面临多元化诱惑,投资新餐饮项目,进军新赛道。但LINLEE选择“慢下来”,聚焦自身产品与组织能力打磨,回归长期主义,在内部制度、文化、人才梯队建设上持续投入。
这背后是对连锁商业更深一层的认知:连锁成功并非靠运气中的一次命中,而是靠认知、节奏、人才、组织的一致性持续累加。
连锁经营的核心,是建立生态伙伴间的共赢结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合理利润。
当茶饮行业3000亿市场仅有6家上市公司,显然,真正的整合红利与资本价值才刚刚开始释放。谁能穿越周期,把品牌经营做到“强连接、高效率、深组织”,谁就有可能赢得下一个十年的连锁黄金期。
写在最后
LINLEE的故事,是茶饮品牌的逆袭样本,更是连锁商业的成长范式。在连锁产业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聚焦主品类”“控制供应链”“组织标准化”“品牌信任”“IP共创”等五个关键词,依然是穿越周期的底层铁律。
连锁经营的终局不是多开几家店,而是打造具备稳定收益、持续扩张能力、可被资本信任的产业模型。而真正能建立这种模型的,是那些在趋势到来之前,就已经完成自我构建的品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