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来,中国连锁品牌的IPO热潮悄然转向港股。无论是茶饮赛道的茶百道、沪上阿姨,还是零售餐饮代表锅圈、特海国际,又或是今天的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越来越多的连锁企业选择在港交所打开资本之门。
背后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A股审核逻辑更趋科技导向、消费企业排队期长且变数多;另一方面,港交所对“具备标准化复制能力的商业模型”显然更为青睐。
为什么这么多不同品类的企业,都能在“连锁模式”这条路径上讲通自己的增长故事?这不仅关乎资本选择,更揭示了一个深层趋势:连锁正在成为穿越周期的底层商业逻辑。
01.黄金到母婴连锁的边界正在被打破
周六福、圣贝拉和颖通控股,这三家企业覆盖的,是黄金珠宝、高端护理服务与美妆零售三个本无交集的行业。但他们的成长路径却惊人相似:不是依赖技术驱动、也不是靠资本堆砌规模,而是靠“复制性”支撑扩张,靠“组织系统”维稳效率。
周六福的核心在于下沉市场的铺店能力。它不是高端奢侈品,而是将黄金珠宝用连锁快消的逻辑进行规模化渗透。在过去几年,它迅速在三四线城市落下超5000家门店,用标准化供应链与加盟体系撬动了传统珠宝的市场结构。
圣贝拉则是将一个高度依赖经验的人力密集行业——月子中心,变成了一套可以标准化交付的服务模型。它不是简单的连锁复制,而是把每一个护理流程细化为可量化指标、SOP与培训机制,使“服务连锁”成为现实。
而颖通控股作为一家传统美妆品牌总代理商,过去更多扮演“幕后渠道商”的角色。但如今,它通过自营门店与美容服务融合运营,开始构建自己的“多品牌连锁零售矩阵”。
他们的共通点在于,各自行业的本质虽然不同,但都通过连锁模式实现了:可控复制、规模收益与品牌统一。
02.港股成连锁企业“资本化试炼场”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中国连锁品牌选择在港交所挂牌,而非回归A股。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市场因素叠加下的结果。
一方面,从监管节奏来看,港交所对消费与连锁企业的审视标准,相较A股显得更“商业化”。它更看重企业在真实市场环境下的经营能力,而非标签式的“科技含量”或资本故事。对于以加盟和门店网络为基础、利润结构稳定的连锁品牌来说,港股显然是更友好的舞台。
另一方面,连锁企业的逻辑本质上是:用系统能力来换规模成长。这一点在财务模型上具有高度可预测性:营业收入稳定、现金流好、前期投入回收周期明确,正好契合当下国际资本追求“稳健回报”的心态。
锅圈食品的成功上市,是连锁社区餐饮模型的范本;茶百道的高估值,则体现了市场对高频消费模型的期待。而如今,连锁逻辑正在蔓延到更多低频、高客单价的服务与零售领域,从茶饮到月子中心,从便利店到黄金珠宝,连锁模式正在跨行业复制自己的资本成功。
03.连锁的竞争,不再是“开多少店”,而是“谁更系统”
如果说上一轮连锁热潮是“速度为王”的扩张游戏,那么现在的市场则更在意“系统是否稳”。
今天的资本不再盲目相信门店数量、加盟规模,而是回过头来看企业是否具备中后台系统、人才培养机制、供应链协同与数字化运营能力。
圣贝拉的成功,不在于店铺数量,而在于将“每一护理流程”细化成可控步骤,从护理员到营养师,从月子房标准到护理日报,每个细节都精准把控;周六福的迅速扩张,背后也非粗放式操作,而是依托成熟的加盟商筛选和区域运营支持,践行“准直营逻辑”。
这背后所隐含的是一个大趋势:连锁行业正在走向“组织专业主义”时代。谁的系统更强、供应链更稳、人才复制效率更高,谁才能真正占据市场心智、穿越增长周期。
写在最后
6月26日这天的三响锣声,不是巧合,它是连锁企业集体进入资本市场主赛道的标志。
这三家企业代表了未来连锁资本化的三种路径:产品零售的快连锁、服务业的专业化连锁,以及渠道系统的整合连锁。每一个模式背后,都是对“复制能力”的重新定义,对“组织系统”的重新雕刻。
连锁,从来不只是“多开几家店”,它是一场关于效率、标准、系统、文化与人力组织的系统性工程。真正能够敲响资本锣声的,永远不是跑得快的企业,而是跑得稳、看得远、撑得久的连锁系统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