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球品牌估值机构 Brand Finance 发布了《2025年全球最有价值25大餐饮品牌报告》。
星巴克结束了长达八年的霸榜神话,将第一的位置让给了麦当劳。麦当劳品牌价值达到405亿美元,时隔9年强势回归榜首!
而一众中国品牌,如海底捞、瑞幸,也首次同时跻身全球前二十,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这份榜单不仅是品牌价值的角力场,更折射出全球餐饮产业在2025年的关键变局。
01
麦当劳王者归来
靠的不只是“便宜好吃”
麦当劳时隔九年重回榜首,并非偶然,而是一场系统性“品牌更新”带来的胜利。
根据报告,其品牌强度指数(BSI)从去年的82.9分暴涨至90.5分(满分100),获得AAA+评级,堪称“全球品牌最强等级”。尤其在“品牌熟悉度”维度获得满分10分,“首选品牌”也获得9.4的高分。
换句话说,麦当劳不仅在吃这件事上赢得了全球消费者,更在认知度、好感度、忠诚度等维度全面占优,成为全球用户心智中的“首选餐饮品牌”。
背后,是其近年来全球化本地运营策略的胜利:
菜单本土化:从印度的无牛肉汉堡,到中国推出川辣汉堡、酱香风味新品,麦当劳展现出极强的市场适配能力;
数字化运营:自助点餐、App积分体系、会员体系全球一体化,使其在顾客体验上领先一步;
品牌年轻化:与潮玩、动漫、游戏等文化元素联名,成功焕新品牌形象,触达Z世代和Alpha一代。
麦当劳,已经从一个“卖汉堡的”,变成一个“全球快餐品牌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的模范样本”。
02
星巴克跌落神坛
中年危机的三重困局
星巴克,这个曾连续八年蝉联全球餐饮品牌价值榜首的超级IP,在2025年迎来了“拐点”。
其品牌价值从去年的606亿美元跌至387亿美元,缩水近36%,排名也被麦当劳反超,成为最大“跌幅王”。
2024年,它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核心市场的表现都不如预期。连续四个季度出现销售下滑,用户口碑也出现明显下降。
报告指出,星巴克在“推荐意愿”和“品牌好感度”两个指标上出现下滑,这两个维度本来是它的优势。
为什么消费者“没那么爱星巴克了”?归根到底,是星巴克这几年没能在消费趋势变化中找到新节奏。
当瑞幸、库迪把价格打到9.9元时,星巴克的“日常咖啡”定位开始变得尴尬:不够便宜,也没有绝对的体验感。在新一代消费者眼中,它逐渐失去了性价比优势,又没有持续制造出爆款产品。
当然,星巴克也开始求变。目前它已经换帅,由曾任 Chipotle 掌门人的Laxman Narasimhan接任 CEO,计划从门店体验、员工培训和效率优化多方面着手重整旗鼓。
但能否扭转颓势,仍待市场进一步验证。
03
中国品牌崛起
不再是“榜外看客”
相比往年,今年榜单上最让人振奋的,是中国品牌的全面上榜。
海底捞冲进全球餐饮价值第14名,品牌价值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16%。瑞幸咖啡也强势杀入前20,达到19名,品牌价值17亿美元,同比增长17%。
海底捞的优势在于两个关键词:体验和扩张。
它把“服务”这件事做到极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火锅社交体验”。近年来,它也持续布局海外市场,从新加坡、英国到澳洲,再到中东和北美,稳步推进本地化。
而瑞幸的逆袭,更像是一场数字化奇袭。
从财务造假危机中走出来后,瑞幸靠着超级App体系、灵活的小店模型、爆款打造能力(生椰拿铁、茅台联名、酱香拿铁等),实现了品牌的“死而复生”。尤其在供应链、选址系统和数据算法方面,瑞幸已经建立起高度壁垒。
这些品牌的崛起,标志着中国不只是“全球最大市场”,也正成为“全球最具品牌力”的输出方之一。
04
新势力猛冲
行业正在重新定义
今年的榜单,还有几个“黑马”值得关注。
比如炸鸡品牌 Chick-fil-A,品牌价值上涨了42.7%,达到57亿美元,直接杀进前十。它以极致服务、稳定口味、高品牌溢价著称,是唯一一家用户愿意为其“显著多花钱”的快餐品牌。
再比如 Tim Hortons(提姆·霍顿斯),从加拿大起家,近年在中国市场也不断推进。它的品牌价值增长15.1%,已经成为全球第六大餐饮品牌。
这些品牌的共性是:不卷价格、重视体验、定位清晰、有区域文化认同。
而一些老牌连锁品牌,比如必胜客(-6.1%)、塔可钟(-2.7%)等,则面临转型压力,在产品和用户沟通层面亟需调整。
05
竞争的标准
正在重塑
这个榜单之所以引发热议,不只是因为名次起落,而是让我们清楚看到了餐饮业的本质变化。
今天的竞争,早已不是“谁做得好吃”。而是:谁的品牌更有影响力?谁更懂用户?谁能创造更好的体验与互动?
餐饮的本质正在从“食物”走向“品牌+科技+文化”的复合能力。
你能不能成为用户“第一联想”?你能不能做出用户愿意分享的体验?你是否拥有可持续复制的模式和数字化运营能力?——这些才是未来餐饮品牌的核心资产。
写在最后
餐饮这个行业,不再只是地盘之争,更是心智之争。
当麦当劳用“稳定”和“熟悉”收复王座,当星巴克为失速而焦虑,当海底捞、瑞幸走向世界,中国品牌第一次有机会站在世界舞台的“核心区域”。
对中国品牌来说,这既是一次肯定,也是一次提醒:
出海不是简单复制,更不是规模导向,而是品牌综合力的比拼。谁能代表中国消费文化走出去,谁就能成为真正的“全球餐饮样本”。
Brand Finance 这份榜单,或许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变化,正在更深处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