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巴比食品的创始人刘会平仅凭两元一个的包子,便在上海黄浦区开创了第一家6㎡的小店。随着精准的市场定位、标准化生产和低门槛加盟政策的实施,巴比迅速崛起,并且在2009年开设了首个中央厨房,逐步打通了供应链,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快速扩张。
这家以“包子”为核心的快餐帝国,快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但在风云激荡的餐饮市场中,竞争从未停止过。巴比是否能够继续逆势崛起?答案正隐藏在这份看似简单的“2元包子”背后。
巴比食品的成功之路并非一蹴而就,20年前刘会平在上海黄浦的一家6㎡小店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凭借对“上海人挑剔口味”的精准把握,门店流水一度突破万元,迅速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2003年,品牌正式更名为“巴比馒头”,而刘会平的目光早已不局限于单一的包子铺。
刘会平并不满足于“路边摊”的模式,他的远见在于将包子从传统的街头小吃,转变为可以复制的“大工业品”。早在2005年,巴比就放开了加盟政策,这一举措成为了品牌扩张的引爆点。依靠加盟商的扩张,巴比的门店数量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增加,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包子革命。
截至2025年上半年,巴比的加盟门店数量已经达到5685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早餐品牌。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巴比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从供应链到门店运营,全部高度标准化,确保了每一个包子的质量和成本控制。
巴比的成功,离不开其规模化的供应链和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消费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很多餐饮品牌都开始收缩战线,甚至选择关店重整,但巴比却在此时继续加码扩张。
巴比的“超级中央厨房”正是其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中采购与生产,巴比将每个包子的生产成本大幅压低,这也是它能够在保持价格亲民的同时,维持较高利润率的关键所在。
例如,巴比在2020年上市融资后,立即加快了扩张步伐,陆续在全国建立了五大中央厨房,分别覆盖了周边300公里的配送区域。今年2月,巴比又在武汉投入4.5亿元建设了一个“智能制造中心”,该工厂能够支撑起3000家门店的食品供应,并且为200万市民提供优质早餐面点。
虽然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但巴比依然保持稳步扩张,2015-2025年上半年,加盟门店数量同比增长约10%。这表明,巴比并没有停下扩张脚步,反而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在逆势中找到了增长机会。
尽管市场面临增速放缓的挑战,但巴比通过精准的产品和渠道战略,实现了业绩逆势增长。2025年上半年,巴比不仅营收同比增长9.3%,净利润更是增长了18.1%。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两大增长引擎:大客户业务和零售渠道。
巴比在大客户业务上加大投入,通过产品体系优化和分渠道布局,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定制馅料销售领域,巴比的新开拓渠道已成为其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25年上半年,定制馅料销售额同比增长90%,达到了3000万元。这一业务的崛起,既为巴比拓宽了营收来源,也进一步增强了品牌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在零售渠道方面,巴比则依靠敏捷的供应链体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特别是在冷藏产品领域,巴比通过推出新鲜短保、优质冷藏产品,成功打破了同类产品的竞争格局,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巴比的零售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55%的同比增长,成为了推动公司业绩提升的重要引擎。具体来说,巴比在盒马、小象超市和天猫等平台的销售额分别增长了187%、90%和20%。而在未来,巴比将继续加大在零售业务上的投入,力图实现多维度的渠道拓展。
作为一支“黑马”,巴比不仅在传统快餐市场稳固根基,还在新兴市场中加大布局。在出海业务方面,巴比已开始着手国际化战略,并逐步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国际市场的布局,巴比有望打破国内市场的增长瓶颈,实现品牌的全球化扩张。
在国内市场,巴比还将进一步加大对直播带货和个人IP的投入。巴比创始人刘会平已亲自参与视频内容创作,并在短视频平台上更新了百余条视频。通过个人IP的塑造,巴比不仅增强了品牌的知名度,还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为未来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回暖和消费者需求的逐步恢复,巴比在未来几年有望继续扩展其市场份额,并在快餐行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下,巴比无疑是一个逆势而行的成功典范。依靠标准化生产、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精细化的渠道布局,巴比在行业寒冬中找到了独特的突破口。
未来,随着巴比不断优化产品、加强渠道拓展、提升品牌影响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曾经靠两元包子起家的快餐帝国,能够继续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在快餐行业的下一个十年,巴比是否能继续稳固其市场领导地位?我们拭目以待。